本专业以加强支部建设为出发点,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为落脚点,构建了“以需为纲,以课为点,以研为导、以习为行”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实践了“教改主导、科研提升、实践强化”的专业体系建设思路,开展了大量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几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综合专业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教改项目10项,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级科研项目17项,科研论文60余篇,编写出版教材12本,获得省级教学名师2人,9位教师获各种奖项50余项,学生参加各级科技竞赛获各种奖项100余项,开创了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1、大力推动面向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来,本专业持续获得国家级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示范本科专业、贵州大学特色专业的支持建设,先后获贵州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贵州大学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3年以来,本专业又追踪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引入面向工程教育的培养体系,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相关课程,着重培养工程基础、个人、团队协作和工程系统四个层面的能力。在相关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中,改革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实际的工程实例教学。为学生设计了针对模具全生命周期的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实验,尽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将工程研发、设计、实现和运作更为精准的结合。通过实践,我专业毕业生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明显缩小,毕业生供不应求。
2、倾力打造精品课程体系与实习基地群,促进教学团队建设。目前我系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液气压传动与控制”、1门国家级精品教学资源共享课、2门校级重点课程“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与“材料成形CAD/CAM”、2个校级校外实习基地。在精品课程与重点课程建设过程中,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在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每年派出1~2个教师参加高水平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研修锻炼,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实践工作经验。充分发挥名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双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黄放老师教学经验丰富,获得宝钢优秀教师、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贵州省优秀教师、贵州省三八红旗手、贵州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2次)、贵州大学模范共产党员、贵州大学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等名誉称号。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排名1)、贵州大学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1)、贵州大学“突出贡献奖”等奖项。在她的热情认真指导下年青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掌握了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定期举办教学观摩和研讨,认真组织和开展好“精彩一课”,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们获得贵州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出版教材7部,与贵州省三大军工基地和地方制造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3、全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科研成果硕果累累。近几年,积极争取了多项国家和省级的重大科研、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有效推进了创新团队建设,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勇于攻坚的项目团队,营造了一种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良好氛围。经过团队的努力,我们与毕节高原电瓷厂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1项、贵州省财政厅、经信委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贵州省重大专项1项;与贵航集团共同承担贵州省重大专项2项,贵阳市重大专项1项,工业攻关4项;与遵义金业机械铸造公司合作承担省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与詹阳重工合作,承担贵阳市重大专项1项;与成智重工合作,承担贵州省重大专项1项,其它省市级一般项目20余项。近五年项目经费累计达到600余万元。此外,本党支部积极参与到政府牵头的校企合作项目,参加贵阳市科技技术局开展的校、市企科技特派员活动,黄放老师受聘为贵阳市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被派驻企业帮助攻关。以此为契机,我们组建了以黄老师领衔的科技团队到企业开展调研和帮扶活动;以梅益博士带头的团队参加“贵州省百名教授、博士下企业”活动,深入建新南海、东方机床等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产业化和创新能力建设等工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