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铸魂引方向 数智赋能育英才
贵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职工党支部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政治使命,以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复合型医疗人才培养为实践场域,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首期《数智化急危重症救护》微专业于2025年6月顺利结业,54名跨专业学员通过“云端表达+现实浸润”模式,完成从知识储备到能力进阶的系统性跃升,其培养过程与成效,为高等教育领域“党建引领业务发展、业务深化党建内涵”的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了典型范例。



一、党建战略导向下的培养体系创新:数智急救人才的能力图谱建构
微专业建设根源于对“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深度响应与“新医科”教育理念的实践转化。护理学院教职工党支部通过专题组会、战略研讨等形式,系统梳理新时代急危重症救护人才能力需求,明确提出“临床实践能力与数字智能素养并重、专业技术能力与跨学科综合素养共融”的培养目标。
基于此,支部突破传统“护理-外科”单一学科培养框架,构建“急危重症救护+外科医学+数字智能技术”三元融合的创新培养体系。该体系以“理论建构-实践淬炼-创新突破”为三维培养路径,覆盖“急诊场景模拟-手术台实操-科研数据解析”全流程训练模块,既强化CPR、止血包扎等传统急救技能的标准化训练,又重点培育智能监护设备操作、急救数据预警模型构建、AI辅助决策系统应用等数智化能力,同步融入医学伦理辩证、数据叙事与人文关怀等特色模块,形成“技术赋能-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的协同育人机制。
二、党员教师主体驱动的教学范式变革:从知识传递到革新能力建构
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学术引领与教学创新。首期《数智化急危重症救护》由护理学院教职工党支部卢海霞、马丽两位优秀党员教师领衔,将党建精神深度融入教学实践,推动传统“知识传递型”教学向“能力建构型”教学转型。
其典型实践包括:卢海霞基于“护理预判思维模型”,将“生命至上”的党建理念转化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的核心标准;马丽开发“画布填充教学法”,以问题导向为驱动、价值引领为内核,引导学生在知识填充过程中同步完成“责任意识-创新思维-协作能力”的多维建构;龙琴构建“AI科普创作体系”,将“科技向善”的伦理要求贯穿数据叙事与人文关怀全过程,形成“技术应用-人文表达-社会服务”的教学闭环;李婷通过角色扮演教学法,将急救基地建设与管理要点的学习转化为“责任担当”的实践体验,实现“知识学习-角色认知-职业认同”的阶梯式提升。这些教学创新,是支部党员教师将党建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过程,为教学改革注入了鲜明的政治底色与学术活力。



三、支部协同枢纽作用下的多学科育人生态构建:从学科壁垒到跨界融合
护理学院教职工党支部充分发挥“双带头人”资源整合优势,通过建立校际协作机制、搭建学科交叉平台,构建“校内-校际-行业”协同的育人生态系统,打破教师队伍的学科壁垒。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帅婷副护士长云端传授“文献检索智慧密钥”教学模块,将“医学共同体”的协作精神融入信息素养培养;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王国豪副教授讲授“智慧养老急救生态体系”,推动教学场景从“医院内急救”向“社区全周期健康管理”延伸;贵州医科大学公卫学院王子云副教授,将流行病学数据分析方法嵌入急救护理教学,拓展“疾病预防-急救干预-康复管理”的全链条思维;卢芸老师的“妇婴保健全生命周期急救介入”经验,将“大健康”理念深度融入课程设计。这种跨学科、跨界的资源整合,本质上是党支部“开放办学、协同育人”理念的实践落地,其核心在于通过多元知识的碰撞与融合,培养学生“跳出单一学科视角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跨学科学员发展维度的协同效度验证:从知识积累到能力蜕变
结业成果显示,学员的成长呈现显著的“破界”特征:其一,知识结构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转型。课堂学习场域不再是知识的交换,更是跨专业思维的碰撞,重塑学生的知识结构;其二,能力维度从“技能操作”向“技术-人文双维”拓展,传统急救技能在数智化中获得新发展,学生的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实现协同提升;其三,思维模式从“经验依赖”向“数据驱动”转变,学员普遍能够运用智能监护数据、急救预警模型等工具辅助临床决策,体现出鲜明的数智化思维特征。
首期《数智化急危重症救护》微专业的实践,为高等教育护理领域“党建引领业务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护理学院教职工党支部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是抽象的政治要求,而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逻辑;业务发展不是孤立的教育行为,而是彰显党建价值的具体载体。未来,支部将持续深化微专业建设,以“党建铸魂、数智赋能、能力为本”为导向,着力培养“技术精湛、情怀深厚、视野开阔”的新时代复合型急救人才,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 END —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