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新时代工科院系“432”立德树人新机制实践探索
在新时代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结合人工智能专业特点,构建切实有效的育人机制,成为当前实践探索的核心议题。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提升“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为目标,聚焦三项重点任务——党建与事业深度融合、实践场域与网络空间双轨融通、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转型,系统构建了“432”立德树人新机制,即“四维贯通”党建引领、“三维育人生态”场域拓展和“数智双擎”技术赋能,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立德树人体系,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一)融合创新工程:党建引领“四维贯通”
党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育人全过程,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实现“四维贯通”,切实发挥党组织在立德树人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党建与教学改革同频共振。 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巩固“党务工作者+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团队。依托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教研工作室,通过系统性教学能力培训、共享思政资源库、常态化集体备课、教改项目立项支持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近年来,学院建成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批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1项,多位教师在市级教学竞赛中获奖。例如在“自动控制原理”等核心课程中,教师团队深入挖掘专业知识点背后的科学精神、工程伦理和家国情怀,将价值引领有机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是党建与科研攻坚深度融合。 学院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他们带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攻关。在“智能发电技术与系统”“工业物联网工程”等前沿领域,党员教师团队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系统性成果。2025年5月,由学院教授主持研发的“自主可控智能发电控制系统”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和中国自动化学会的联合鉴定,被认定为在智能发电控制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能源电力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为相关专业教学提供了鲜活案例,激发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科技报国志向。
三是党建与学科建设互促共进。 学院依托“北京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等高水平党建平台,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劲动能。通过组织开展跨学科研讨、高水平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学科交叉融合。近三年来,学院新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智能科学与技术”硕士点各1个,初步形成了以智能赋能、交叉融合为特色的学科体系,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党建与人才培养铸魂赋能。 学院创新构建“1+N+N”党建联动模式,即以学院党委为核心,联合N个校内党支部和N个企业党支部,形成组织共建、资源互通、人才共育的党建共同体。目前已与内蒙古电力公司、百度、华为等2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党组织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科研联合平台23个,合作开展科研项目100余项,共建师生实习实践基地10余个。通过组织师生党员赴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联学联建活动,将工程实践、专业教育与党性教育有机结合,有效拓宽了育人渠道,强化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二)场域拓展工程:构建“三维育人生态”
学院积极拓展育人场域,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了“实践场域—网络空间—双创生态”三维协同的育人新格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是厚植能源强国科技报国情怀。 学院依托能源电力行业背景,建成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半实物仿真平台,并将其打造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该平台生动呈现了我国火电厂自动化设备从完全依赖进口到实现完全自主可控的发展历程,成为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景。学院持续开展“与院士面对面”品牌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能源电力领域著名专家刘吉臻教授连续23年为新生讲授专业导学第一课,以自身科研经历阐释科技报国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传承“电力之光”精神。这一活动已成为学院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引领的重要载体。
二是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 面对Z世代学生群体特点,学院积极建设“E声麻辣烫”网络思政工作室,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工作室聚焦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紧扣“厉行勤俭节约”主题,原创制作廉洁教育微电影《一餐之间——“粮”心特工组》,以贴近生活的叙事和情感共鸣引发师生对节约粮食、廉洁自律的深刻思考,作品播出后在校内外获得广泛好评。工作室还持续开发“党史微课堂”“工程伦理案例库”等系列网络思政产品,构建了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网络育人空间。
三是打造实践育人EI双创生态系统。 学院以“Engineering Innovation”(工程创新)为核心,构建了涵盖知识传授、赛事支持、制度激励、实践孵化和氛围营造五个子系统的双创教育体系。学院制定《双创指导教师团队管理办法》,选聘13名具有丰富科研和工程经验的教师担任双创导师,打造了Hunters、Amaze等7支高水平学生科创团队。2025年8月,由学院师生组成的“华电铁甲钢拳队”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自由搏击大赛中荣获亚军,充分展现了学院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教学成果和学生创新能力,获得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竞赛,近年来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00余人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提升。
(三)技术赋能工程:AI驱动“数智双擎”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控计学院主动谋划、积极布局,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党建和思政工作体系,打造“数智双擎”,赋能立德树人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运用AI赋能党建工作。 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集学习、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党建云平台。平台依托学校图书馆、专业数据库等公共资源,系统梳理整合党史文献、党建理论研究成果及行业与党建融合的优秀案例,建立数字化党建资源库,为党员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材料。平台还实现了党员信息管理、组织生活记录、党费收缴、党员发展全过程管理等功能的智能化运行,通过设置“党员心声”“建言献策”等特色互动模块,显著提升了党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二是“AI+思政”数智领航育新人。 2025年7月,学院成功推出面向校园事务咨询的AI机器人“吾控导员”。该机器人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大模型技术,能够准确识别和理解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提供24小时在线、应答精准、服务可溯的智能问答,有效缓解了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压力,提升了学生服务的效率与满意度,被中国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学院连续四年组织青年师生团队赴河南确山、北京平谷等地开展“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科技行动,团队利用VR技术开发“云游确山”红色旅游平台,助力革命老区文旅产业发展;通过AR技术为平谷区山东庄打造沉浸式农产品体验项目,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相关成果被人民政协网、教育部官网、V思想等媒体报道。此外,学院成立“心桥”工作室,依托学生大数据和日常访谈数据,开发智慧精准思政平台,探索基于AI技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与干预机制。在心理文化节“我与AI共读一本心书”活动中,通过人机共读、情感计算等方式创新心理疏导形式,相关项目获北京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等奖。
展望未来,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拓展“智能+”思政新模式,着力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