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构建•提升——“强国行”团队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传媒系“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在“发挥高校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聚焦组织引领、产业发展、人才培育、文化传承,构建了一条党建+村建、专业+产业、平台+课程、继承+传播,持续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图1—传媒系与卢龙柳河北山村开展党建联建活动
聚焦组织引领,构建“党建+村建”组织体系,提升组织引导力。推动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是关键。传媒系教师党支部作为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以及省级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充分发挥自身党建工作优势和组织优势,聚焦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党建+村建”组织体系。积极开展党建联建、结对帮扶活动。整合系部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资源,配合北戴河费石庄、北戴河戴河镇、抚宁台营镇、青龙肖营子镇、抚宁王汉沟村、卢龙柳河北山村持续开展多场“党建+村建”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组织引导力。
图2—党员教师谭亚先指导学生为山海大樱桃产业电商拍摄推广视频
聚焦产业发展,构建“专业+产业”布局,提升专业服务力。高职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传媒系分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势,聚焦秦皇岛地区的品牌、特色:山海关大樱桃、青龙县在旗粘豆包、青龙板栗等本地特色农业产业,围绕产业发展所需,积极服务“电商助农”这一乡村经济发展新形态,整合系部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主持播音、融媒体技术与运营等专业资源,建立了校内校外多家电商直播基地,推进乡村直播电商,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例如针对乡村红色旅游文化旺季推广需求,开展“大森店村宣传短视频项目”,帮助村民完成村史馆、美景、民俗、民宿、农产品等5个主题宣传短视频制作,发布在三大新媒体平台,受到广泛关注,累计播放量达200余万次,有效促进大森店村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图3—传媒系开展的山海关大樱桃短视频直播营销技能培训
聚焦人才培育,构建“长期+短期”培训体系,提升技术服务力。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批具有实干精神、懂技术、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针对本地乡村建设人才缺失困境,系部聚焦人才培养,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将优势教学资源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构建“长期+短期”培训体系,提升技术服务力。整合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了包括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内的《非线性编辑》、《直播电商》、《短视频制作》、《无人机摄像》、《影视摄像》等在线开放精品课等优质线上教学资源,为村民及乡村企业提供长期免费线上学习和交流,建立学习社群,时时与村民学员保持互动,增强学习效果,累计线上培训学员2000多人。同时,有针对性地组建“新农人主播培育组”、“新农人电商运营培育组”、“新农人短视频运营培育组”、“新农人文旅营销培育组”4个小组,组团打包,定期定向为乡镇提供短期技术技能培训。开展送课上门、田间课堂等形式,构建“长期+短期”结合的培训体系,让想学习的村民有学习的机会,培养乡村本土人才,解乡村振兴“人才之渴”,提升了职业院校技术服务力。例如:针对山海关安心大樱桃合作社樱桃季销售推广需求,开展“山海关大樱桃短视频营销”项目,通过校地企合作,师生团队帮助果农打造个人IP,孵化短视频账号12个,协同拍摄发布大樱桃推广视频60条,累计播放量达20余万次,大樱桃销售直播销售额达4万余元。
图4—传媒系为青龙满族自治县革命老区花厂峪创作红色舞台剧《不屈的花厂峪》宣传海报
聚焦文化传承,构建“传承+创新”文化体系,提升文化影响力。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乡土中国”的文脉,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根基和动力。高职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功能,传媒系在长期乡村振兴实践中,开展“艺术点亮美丽乡村”行动,成立乡村振兴大学生实践团,深入挖掘乡村优秀文化,开展乡村文旅策划实践,助推天马湖红色研学活动开展;利用专业特长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大森店村“系列宣传短片,传递大森店的红色爱国故事;为昌黎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创作红色题材短片《李大钊》;为青龙满族自治县革命老区花厂峪创作红色舞台剧《不屈的花厂峪》。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传媒系通过组织体系构建、产业对接升级、人才培养输送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多方面的努力,探索了聚焦·构建·提升三位一体,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为区域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传媒系教师党支部将进一步围绕“强国行”专项行动“四项主要任务”,立足系部专业特长,投身强国建设,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重誓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