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阿基米德”撬动赤城县生态文化产业大发展

发布时间:2020-10-13 09:41:52

阿基米德撬动赤城县生态文化产业大发展

河北大学

一、基本情况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与北京山水相依,与冬奥会场隔山相望。这座千年山区古县此前经济长期依赖于丰富的地质文化和矿产资源,在定位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后,坚持转型绿色发展、生态强县之路,目标建设成为北京北蔬菜园、后花园、科技园。2014年底,全县农业人口占比79%,建档立卡贫困村272个,贫困户2955361633人。

按照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河北大学自2016年起对口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先后选派34名党员干部到赤城县龙关镇5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四年多来,学校根据赤城县资源禀赋、目标定位和冬奥机遇,充分发挥智力优势,科学实施阿基米德项目,选好筑牢中国·赤城生态文化研究院这一智力支点,通过驻村工作队和学校在杠杆两头齐发力,撬动赤城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帮助群众摆脱贫困,指导赤城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同时创新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产学研新模式,走出一条校地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助力赤城县2019年底贫困村全部出列,20202月贫困县摘帽。

二、实施进展和成效

2016年,河北大学投身到脱贫攻坚赤城战场后,在不断摸索中深刻体会到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根本途径,是稳定脱贫、防止返贫根本之策,同时认识到,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高端智力进行科学的规划定位和长期的指导帮助,又需要一线干部的扎实工作促进目标提升发展意愿和承载能力,还需要后盾力量给予全面支持并建立长效机制。在做出这样的研判下,河北大学针对赤城县设计并实施了阿基米德项目,通过选、筑、撬、推等四个步骤,实现高校智力优势撬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校地合作共赢这一愿景目标。

(一)选

2016年起,学校通过听取驻村工作汇报,研究帮扶需求,对赤城县脱贫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有了初步了解——亟待开发的优越自然环境资源和基础条件很差的初级农业。就此,学校领导班子和各学院先后到赤城县实地考察调研200余次,多次邀请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规划设计团队到县到村对接指导工作,就从何角度发力帮扶有了初步设想。20176月,河北省引进中科院康乐院士任河北大学校长,学校在之前的设想上,根据这一重大利好和自身优势,进行了选择:一是确定扶贫方式主要为高端智力帮扶,二是择机尽快建立学校的赤城支点,三是通过支点将帮扶力量集中作用在生态文化产业,四是通过支点拓展扶贫领域、放大扶贫效应。旨在通过学校的生态文化领域智力优势资源,对接赤城县生态资源、农业资源的开发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基础指导和价值提升,引导整个产业高速高质发展,进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学校帮扶赤城县的思路与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原理相似,因此取名阿基米德项目。

(二)筑

2018年,学校党委书记郭健就筑造项目支点的具体事宜不断与赤城县委书记郭新耀沟通联系,经双方共同努力,同年925日,由河北大学与赤城县委县政府共同发起的中国赤城生态文化研究院在河北大学正式揭牌成立。校长、中科院院士康乐亲任研究院院长,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县级生态文化智库落户赤城。明确了研究院作为阿基米德项目的重要支点,主要任务是努力汇聚智力优势和各种资源,坚持学术为先,切实发挥好新型智库优势,提供科学的研究报告及发展方向指导,切实把优秀的创意资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多出务实成果。

学校在人员配置、资金支持、技术转移等方面给予中国赤城生态文化研究院重点支持,将学校生命科学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管理学院、质量技术监督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护理学院等十个学院和几十个学者团队纳入研究院开展工作,以打造赤城生态文化样板示范区,创造体系性的生态文明科研成果为具体手段和短期目标,与赤城县共同打造好这个生态文明合作共赢的新平台、新支点。 同时,在帮扶村也试点设立了村级生态文化研究站,确保帮扶成效到村到户,共享脱贫成果。

(三)撬

2018年起,通过中国赤城生态文化研究院这一项目支点,学校高端智力资源顺利进入赤城脱贫攻坚战场,用智力武器撬起穷根、撬动生态文化产业发展。

1.加强顶层设计指导。研究院成立后,汇聚中国生态领域最顶尖的院士、学者、专家和团队就赤城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等进行了深入研究,2019年在赤城县海陀小镇举办了中国生态文化发展高峰论坛,以自然人类共生为主题,邀请全国生态文化领域大咖到场共同探讨、分享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生态扶贫开发的理论尝试及实践经验,同时发布《赤城沟域经济调查研究报告》,为赤城指明了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如何抢抓冬奥发展机遇和相应注意事项。

2.带动区域项目开发。通过研究院,学校联系各学院在赤城县开展了生态文化领域的多个项目对接和帮扶。例如,邀请新闻传播学院杜浩教授团队对赤城县海陀山谷奥伦达小镇、龙关镇北十村艳阳冰雪小镇、椴木沟村美丽乡村整体开发建设等项目进行了现场指导和技术支持,并为赤城县设计了logo视觉识别系统;联系生命科学学院设立食用菌研究基地,发展食用菌产业;邀请建筑工程学院为赤城县制定了乡土文化普查方案;联系新闻传播学院团队为赤城县招商引资,拍摄介绍赤城县资源禀赋宣传片、手册及PPT

3.辐射基层贫困群众。通过村级研究站,各驻村工作队借助学校智力资源,促进村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三个帮扶村借力艺术学院设计指导联合打造五花八门农产品品牌,共同建设农村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获利增收。椴木沟村工作队根据生态专家团队指导,带领村党支部和百姓发展生态红谷子产业,筹措资金68万元建立加工厂资金,邀请艺术学院为农产品加工厂进行厂区和产品包装设计,联合质量技术监督学院为产品开展地理标识认证工作,提升产品附加值,2019年底投产至今,通过消费扶贫等销售方式,累计销售产品10万余斤,带贫77150人,户均每年分红536.69元。大龙王堂村工作队立足村庄红河发源地、娘子山特有的自然环境,持续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着力打造了精品两日游项目,扶持村民建设标准农家院,新建小游园小菜园,建立山货市场。两年来吸引2000余名京津冀游客来村旅游休闲度假、购买农产品,为村民带来收益近50万元。目前已经和北京宋庄画家村以及城宿国内精品民宿运营品牌达成合作意向,设计在大龙王堂村设立画家工作室、展馆以及第一期30套精品民宿,争取年内完成改造工作。

(四)推

学校通过组织协调驻村工作队和当地政府,抓好共建帮扶平台、提升管理能力、激发内生动力等工作,提升干部群众发展意愿和承载能力,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全面推动阿基米德项目顺利实施。

一是搭建平台,推动互利共赢。2018年,学校党委书记郭健在赤城县亲自为河北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学校政法学院也在赤城县设立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基地,助力赤城县政法系统依法治县。艺术学院在帮扶村设立了写生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了实习基地。通过这些基地,学校每年有500余名大学生到赤城参与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和各类项目建设,也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了社会实践教育。例如2019年暑期经济学院师生团队对赤城县贫困村全覆盖模拟第三方入户调查,管理学院师生团队进行扶贫档案整理和指导工作,指导规范全县的扶贫档案,有力的推动了赤城县扶贫工作开展。

二是加强培训,推进能力提升。学校选派专家学者和团队到赤城县进行专项培训、宣讲,提升赤城干部为民服务、群众脱贫致富能力。2019年,学校选派段洪波教授为赤城大讲堂开了第一讲,就第三方评估工作培训全县主要干部和工作队第一书记;学校英雄朗诵团到赤城县一中进行展演和推广普通话活动,诠释新时代英雄精神的内涵,为师生进行了一场思想道德教育课。

三是创新帮扶,推起杠杆末端。2018年以来,驻村工作队运用自创的五头+五来走访法(问计百姓于村头、街头、地头、炕头和心头,通过住下来、走进来、谈开来、记下来、乐起来,)和六位一体宣传方式,了解村情民意,开展五扶工作:一绘扶秩图,扶秩以有序,让全村百姓欢心;二绘扶制图,扶制以规范,让党员不忘初心;三绘扶治图,扶治以明理,让干部群众暖心;四绘扶志图,扶志以昂扬,让贫困户致富有信心;五绘扶智图,扶智以聪慧,让学生激发上进心。由此凝心聚力,激活杠杆末端的向上动力,改善了村庄治理和民风民俗,奠定了2019年孝善养老机制建立和村庄整体开发的基础。

经过校地的共同努力,在阿基米德项目带动下,赤城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和脱贫成效显著,2018年底学校对口的5个帮扶村实现高质量脱贫;20202月,赤城县脱贫摘帽。长期困扰赤城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缺乏高端智力指导导致野蛮生长这一难题已彻底解决;产业发展规划和附加值提升问题得到很大改善;帮扶村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乡村旅游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干部队伍培养、群众技能培训等长效脱贫机制开始落地开花。项目实施以来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400万元,而在高端智力指导下,近两年赤城县生态旅游、文化小镇、民宿经济、乡村旅游、生态农产品等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不可估量,有力地推动了赤城县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蝶变,探索出一条高校智力开展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三、主要特点和经验

学校在实施阿基米德项目用智力资源撬动赤城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目标科学合理,路径清晰明确。在项目实施之前就厘清了高校智力扶贫与产业扶贫的关系,即智力扶贫为手段,科研机构为载体,产业振兴为目标。根据帮扶县、村的产业资源禀赋、发展短板、发展机遇、学校优势等,科学拟定了智力指导是主力、基层扶贫为助力、科研机构作支点、协同发力保效果、合作共赢促长久的具体实现路径。围绕智力扶贫,积极构建各级支点和载体,带领专家学者和广大师生将有限智力通过扶贫杠杆和支点无限放大到赤城的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中去,同时实现精准扶贫与高等教育的互促共赢。为科学开展智力扶贫、稳步推进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发力精准到位,层次合理清晰。项目在建设了县级村级智力科研机构的同时,部署学校各学院团队对接赤城县相关部门,安排工作队在村实施五扶和产业发展前期规划,为随后共同精准发力、确保各级实效奠定了基础。有效改变了过往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扶贫模式,提前充分打磨杠杆两端发力基础,形成一端向下压、一端向上推的合力模式,让帮扶达到预期目标,覆盖各个层级,实现杠杆的放大效应。

(三)方式灵活全面,机制长效共赢。学校根据帮扶目标,瞄准贫困地区发展短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了以党建扶贫为统领、以教育扶贫为基础、以产业扶贫为主导、以文化扶贫为牵引、以消费扶贫为支撑、以社会扶贫为补充的六位一体扶贫工作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扶贫手段,灵活实施帮扶,实现动态调整、组合发力。同时围绕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和合作共赢模式,根据校地双方实际需求进行了有效尝试,合作建设各类实践基地、开展教育帮扶项目、指导农业生产等措施,确保了帮扶工作的效果、连续及共赢。

四、下一步推广实施的考虑

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深入聚焦赤城县生态文化及其他产业的短板与需求,在此前四年扶贫工作基础上,瞄准全面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防止返贫和乡村振兴三大领域,完善支点建设,创新发力模式,拓展帮扶领域,撬出更大利益惠民强县利国。

(一)引进社会力量,加大撬动力度。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合作企业等,一是进一步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帮助生态文化产业稳步发展,让更多的群众获益;二是引导校友和企业家到赤城实地考察,鼓励他们围绕主导产业,在帮扶县、村投资兴业。

(二)发挥宣传优势,打造知名品牌。在指导帮助赤城县设计开发生态文化产业起步后,发挥学校文化传媒学科优势,一是在各类媒体和群体中广泛宣传赤城旅游、文化、生态产品信息,二是帮助打造消暑度假一百天、冰雪运动一百天这一赤城旅游品牌,强化产品包装,提升附加价值。

(三)强化能效反馈,谱写合作新篇。充分挖掘各类合作平台潜力,开发产学研新项目,捕捉校地合作共赢点,通过杠杆反馈助力学校师生提高社会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指导理论创新,与赤城县共同谱写校地长效共赢的合作新篇章。

责任编辑:张治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河北大学自2016年起对口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先后选派34名党员干部到赤城县5个贫困村驻村帮扶
    热度榜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