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滴灌”是农业领域一种先进灌溉技术,相比于“渠灌”式的大水漫灌,更具有精细、及时、持续、高效的特点。河北大学将“滴灌”理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进行了实践探索。“滴灌”教育,侧重于在大学生人生“拔节孕穗期”给予其循序渐进、细致入微,点对点、线连线、面对面的思想引导,最终实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之目标。
今年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特别是“滴灌”教育形成的管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为学校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是强调“系统协调、集约高效”的综合教育理念,绘好思政工作“作战图”
疫情期间,我校牢牢把好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不断丰富“滴灌”内涵、完善“滴灌”体系,强化思政工作顶层设计。
今年4月份,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思政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学校党委结合学校实际,研究捋顺学校“三全育人”“五融通育人体系”与“思政工作七大子体系”的逻辑关系,起草了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方案》,制定了2020年-2022年重点任务落实工作台帐。7月2日,将《实施方案》提交中共河北大学第七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进行了讨论审议,进一步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多元教育要素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了分工负责、层层尽责、人人担责的责任体系,描绘了总体谋划、分步实施、远近结合、全面推进的思政工作“作战图”。
二是倡导“持续滋润、久久为功”的长效教育理念,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足、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我们落实河北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方案》,稳步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疫情期间,学校坚决贯彻“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制定实施了“12374”线上教学方略。同时,我们“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对两批182门“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课程”结项验收,通过线上教学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全员动员、全面铺开。
全体教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履行教书育人使命,认真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开课率达99.5%以上。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面对“线上教学”这种新事物,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边学边教、教学相长,进行了“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生动实践。广大教师在教案、讲义、课件中充分融入思政元素,讲好“抗疫故事”,确保了“思政教育不断线,教育效果不打折”。
三是体现“贴近根系、点滴入心”的精细教育理念,上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
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就是一部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我们以此为契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发挥“滴灌”管网作用,浓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生态,认真上好这堂爱国主义教育大课。
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为严峻的2月中旬,我们组织全校323个党支部,线上开展“三问三思”主题党日活动,号召每名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面对疫情,一问自己该做什么,思考在疫情防控中如何践行初心使命;二问自己做了什么,思考与党组织要求是否有差距;三问自己还要做什么,思考如何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组织全校1046个团支部线上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连续推出“战疫团旗飘”微团课,学习人次超14万,真正让爱国主义教育从“指间”直抵“心间”。
在这个特殊学期,我们对252名湖北籍学生实行了“点对点”“一帮一”救助,切实加强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精心组织云毕业典礼,认真上好“最后一堂思政课”。
通过点对点、线连线、面对面的“滴灌”教育,青年学生在学习思考中,厚植了信心和力量,在奋斗奉献中,绽放了青春和梦想!他们慷慨奉献爱心,“河北大学抗击新冠肺炎援助基金”不到4天时间就收到捐款10900笔;他们纷纷主动请战,全校累计4200余名青年党团员投身抗疫志愿服务,服务时长总计6万3千余小时,构筑起了青春防疫长城。特别是我校研究生支教团,贵州分队跨域2100公里“云课堂”,保障了700名山区学生“停课不停学”;青海分队22小时“逆行”上高原,第一时间投身藏区复学复课工作。他们的事迹被新华社、学习强国等140余家媒体宣传报道。我们的学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下一步,河北大学将贯彻落实好教育部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不断丰富“滴灌”教育理念,推动学校《实施方案》落实落细、落地见效,全面提升我校思政工作质量与水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