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战略工程、长期工程,是高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的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三进”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公共课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直属党支部(以下简称党支部)秉承“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深耕公共课程这片“责任田”,以支部建设为抓手,创新教育形式,丰富学习载体,力争让新思想入脑入心。同时,党支部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围绕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三方面积极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创新路径,实现新思想从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一、系统进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本,“进教材”是“进课堂”“进头脑”的前提。党支部依托主题教育和部门课程思政建设,坚持深入研读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将新思想融入公共课程的教材、大纲,编写科学严谨的教案、课件,按照“学—研—融—践”的思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进教材”。
(一)及时学习新成果
党支部常态化抓好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工作,明确中心任务,提高政治认识,让部门全体教师意识到,新思想的学习既是教育系统必须全力以赴落实好的政治任务,也是的每一位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及时将新思想的学习纳入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中,组织部门教师集中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以及《习近平著作选读》等重要学习资料,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二)认真研读新思想
支部教师以党小组(即课程教研室)为单位多种形式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研讨班,深入研究学习新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并结合新思想、新举措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做专题辅导报告,选派教师参加相关的专题研修培训,进一步深化部门教师对新思想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理解,力求在学深悟透上下真功夫。
(三)系统融入新思想
各课程组结合每门公共课教学的特点,细化各门课程融入新思想的具体章节和内容,制定教学大纲,整理教学课件,编写教学教案,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贯穿教材始终,实现新思想与课程内容的实时对接,以此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教材内容的深度融合,使师生深入了解本门课程的前沿方向和国家战略。
(四)积极践行新思想
鼓励支部教师将所学的新思想转化为科研实践,按照课题——课堂——课程的顺序以点带面,先试点再推广,具体表现为:积极申报新思想“三进”工作研究课题,每个课程组推选一名教师面向全校进行一节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根据听课师生的反馈对新思想的融入情况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及时汇集过程性材料,为整本教材的推进做好准备工作。同时,总结“三进”工作的成功做法,形成典型案例和优秀案例,固化新思想的践行成果,不断确保“三进”工作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生动进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以最少的时间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方面出发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确保“三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提升教师队伍能力
通过组织支部教师参加理论学习、学术交流、集体备课、研修培训、技能竞赛、教学评比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教学水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思想觉悟,切实发挥教师“进课堂”的主体性作用,为新时代新思想发声,不断增强公共课教师队伍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将调查法、比较法、辩论法、例证法、多媒体等方法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程内容增加当前的时事热点和重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丰富网络平台的学习资源,对课堂时间有限进行补充,不断拓宽新思想“进课堂”分途径和手段。
(三)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要想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让学生真学新思想。为此,党支部组织每个课程组教师编写了与之相配套的《学习手册》,以此为抓手,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进行过程化管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学习手册》一共包括总则和正文两大部分,总则部分介绍了课堂纪律、成绩构成、任务安排等内容;正文部分以教学章节作为主线,课前要求学生摘抄与本章节相关的习语金句;课中要求学生把老师讲授的内容做好记录,并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自己的火花观点;课后要求学生阅读原文原著,《学习手册》在每个章节都会推送三篇与章节内容相关的原文原著文章,学生课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一篇进行阅读,并撰写1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三、扎实进头脑
理论学习的落脚点,是入脑入心、刻骨铭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实现新思想从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要多措并举开展扎实进头脑的活动。
(一)课上课下相互促进
尽管课堂教学是新思想入脑入心的主阵地,但仅凭有限的课上时间无法实现“进头脑”的目标,也无法满足师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要求。为此,党支部积极探索课下实践教学的方式,与本地红色资源场馆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白求恩纪念馆、保定市博物馆等实践基地,先后组织教师前往参观学习,双方还共同开展了校馆共建的课题研究活动,实现了课上课下的相互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统一,做到知行合一。
(二)网上网下同频共振
当前进入新技术时代,每个人“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事不网”,“进头脑”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辟新思想学习的网络阵地。党支部与“知行·党建”品牌打造同向发力,优化学习资料布局,搭建了一套新思想进头脑的系统化平台,各平台资源形式与内容供给错落有致。
在教学使用的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建立“知行·云端党支部”,用于发布新思想的重要讲话、论述摘编等文字、视频内容,方便老师们在课间、备课之余随时打开学习;创建“河软知行园地”公众号,开设两个特色板块,一是“知行·有声图书馆”,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录制新思想有声书籍,以“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理念创新理论学习方式;二是“知行·廉廉看”,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讲话精神,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发人深省的漫画形式,传递给广大师生。
(三)校内校外共同发声
党的二十大闭幕之后,党支部就组建了“知行·理论宣讲团”,让老师们既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者和践行者,又做传播者和推动者。宣讲团自成立以来,共拍摄制作了12节微党课,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国式现代化、廉政建设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解读新思想。其中有6位老师被认定为保定市理论特派员,微党课《走进廉政文化,践行从严治党》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润心话语”视频类优秀作品,并在新华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教育发布等平台进行展播。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