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我院旱碱麦种质科研工作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06-24 19:33:40

近日,《人民日报》《人民网》《国际在线》《央视河北》等媒体纷纷对我院旱碱麦种质创新赋能盐碱地粮食稳产增收工作进行报道。

报道指出,在沧州市青县国营农场的河北省旱碱麦实验基地内,成片的旱碱麦于盐碱土地上挺拔生长,金黄的麦穗随风摇曳。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沧州市农林科学院、青县垦丰种业等单位组建的科研团队,正全方位开展旱碱麦生长特性数据监测工作。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已变身稳产增收的 “金土地”。

正在开展测量工作的我院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腾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批种植在中度盐碱地的5000份小麦材料就像一座‘基因宝库’,我们通过严格的自然筛选,精准锁定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仍表现优异的种质,后续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深入挖掘关键基因,为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寻找‘金钥匙’。”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沧州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我院积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旱碱麦产业创新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集成项目、重点项目以及河北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支持下,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主动作为。近年来,联合山东大学、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及垦丰种业公司,瞄准旱碱麦种业创新中“耐盐碱关键基因缺乏”的瓶颈问题,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赋能盐碱地变身旱碱麦粮仓。

后续,科研团队将围绕黄骅旱碱地和青县盐碱地等不同环境下的小麦生产,开展种质资源鉴定、遗传群体创制及性状调查、耐盐碱关键基因克隆及机制解析、分子辅助选择新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等产学研全链条科研工作,为盐碱地小麦育种注入科技动能。

责任编辑:曹灏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人民日报》《人民网》《国际在线》《央视河北》等媒体纷纷对我院旱碱麦种质创新赋能盐碱地粮食稳产增收工作进行报道。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