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景
2025年5月,河北沧州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烈日炙烤着广袤的大地,作物遗传育种党支部的党员教师们正躬身麦垄,与当地种粮大户一起仔细查看旱碱麦的长势。“看这长势和繁茂性,耐盐碱性表现很好。”支部成员宋利强一边指着麦苗,一边向身旁的研究生和农户讲解着关键育种技术。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但眼神专注:“总书记强调盐碱地综合利用是战略问题。咱们搞育种的,就得用科技让这片‘不毛之地’变成‘希望田野’!”不远处,“河北农业大学盐碱地创新驿站”“河北省教育厅旱碱麦研究生工作站”标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是支部常态化开展“田野里的党课”的生动一幕,也是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地生根的实践缩影。
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支部始终面临三大挑战:党建与业务“两张皮”、师生“三农”情怀培育不足、助力地方产业发展有待突破。为此,支部聚焦“七个有力”目标,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将党课开到田间、思政融入实践,科技送到乡村,着力打造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二、做法
(一)创新党建模式,构建融合发展体系。打造五项“党建+”工作模式,促进党建工作与科学研究、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构建“1432”学习教育体系(1个核心思想引领,4种学习方式结合,3类活动载体丰富,线上线下2条路径贯通),确保理论武装入脑入心、常态长效。着力打造“田野里的党课”品牌,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将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形成了“课堂教学 -- 生产实践 -- 思政浸润”的育人闭环。该品牌被30余家媒体报道转载,成为党建与专业结合的典范。
(二)开展党建联建,促进协同创新发展。支部与中科院遗传所、河北金融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12家单位建立党建联建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党建与业务协同创新。如在聚焦黄骅地区产业瓶颈,推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支部联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相关科研支部,通过实地考察与联合攻关,签署盐碱地高效利用科技合作协议,构建起“组织互联、资源互通、经验互鉴、发展互促”的工作格局,切实将党建联建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动能。
(三)创新育人模式,培育高素质农业人才。支部秉承“农业教育非实践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的理念,构建“课堂、试验田、企业、农田”多场景育人模式。党员教师将农业生产一线作为实践教学主战场,组织本、硕、博学生参与新品种选育、企业实践、农民技能培训等工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对农业生产现状和产业发展方向的认知不断深化,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融相促。2024年,各党小组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0余次,确保在读研究生实践活动全覆盖,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农业人才。
(四)聚力科技赋能,助推地方产业发展。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乡村振兴,与国欣农研会、沃土种业等21家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组建“稷心农情志愿服务队”(专家+教师+学生),聚焦“增效益、谋发展、献良策”,推动成果转化,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实现“产业服务+立德树人”育人模式的双赢。“稷心农情志愿服务队”获全国知行计划社会实践二等奖、入选“河北省李保国志愿服务先锋队”。近五年,支部建有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4个,培育新品种81个,年均推广面积800余万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项、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
三、评析
该案例突出党建引领,以深度融合破解“两张皮”,以精准服务彰显组织力,打造了新时代高校业务型党支部建设的标杆。通过创新党建模式、开展联建活动,打破了基层党组织的壁垒,实现了资源整合;通过创新育人模式,强化实践锻炼,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提升了育人质量;通过科技赋能产业,解决了地方发展难题,彰显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启示我们,新时代高校党建需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特色为依托、以实践育人为路径、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充分激活基层党组织活力,实现党建与事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