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廉心:园林建工学院党总支教师支部的“绿色育人”实践
在园林建工学院的花卉实训基地,2024级学生杨乐康正小心翼翼地为一株月季修剪枝叶。阳光透过玻璃温室洒在花瓣上,映出晶莹的光泽。“咔嚓”一声轻响,多余的枝条应声而落,他的动作已从入学时的笨拙变得娴熟。“选择花卉生产与花艺专业是我最骄傲的决定,”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因为别的学校没有,咱们学校最强!”不远处,2024级学生黄红艳正蹲在苗床前,专注地记录着多肉植物的生长情况。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对园艺充满热忱的姑娘,半年前还因高考滑档而郁郁寡欢。
这一幕,正是园林建工学院党总支教师支部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将专业优势转化为育人实效的生动缩影。作为湖北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这支由园林技术、花卉生产与花艺、园林古建筑等领域名师组成的队伍,用花草树木书写着新时代的育人篇章。
从“委屈”到“幸运”的转变
“刚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我躲在被子里哭了一整晚。”黄红艳同学至今记得那个闷热的夏夜。高考失利让她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最终被调剂到我校花卉生产与花艺专业。开学第一天,她低着头走进教室,连老师的自我介绍都没听进去。
转折发生在张华香老师教授的花卉栽培课上。当老师捧出一盆濒临枯萎的蝴蝶兰,示范如何通过修剪腐根、更换基质让它重获新生时,黄红艳同学第一次抬起了头。“看,这些新生的气根正在努力吸收养分,”张老师的声音温和而坚定,“植物尚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那一刻,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那株渐渐挺立的花茎上,也照进了这个迷茫少女的心里。
课后,张华香老师特意留下黄红艳同学,带她参观学院的“疗愈花园”——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国家集训基地,每一株花草通过花艺师巧手打造以及灯光、环境的渲染,变得惊艳无比,让她大开眼界。张老师说:“这里曾参与培养了2届花艺世界技能大赛冠军,这里的花卉装饰都是学校师生共同打造的。”随着老师的讲解,黄红艳同学发现,原来那些看似柔弱的花草,能够变化无穷,竟蕴含着如此强大的治愈力量。
从“兴趣”到“匠心”的成长
实训基地的角落里,23级学生王高敏和胡琪琪正为即将离校实习做最后准备。两年前,她们还是连仙人掌都能养死的“植物杀手”,如今却已成为同学们口中的“养花达人”。抚摸着亲手培育的几十盆植物,两人既骄傲又不舍:“这些是我们的‘孩子’,真舍不得……”
“交给老师吧,”花卉教师张梦接过那盆长成心形的虹之玉,“等你们实习回来,它一定会更漂亮。”这样的场景在学院已成传统——每年毕业季,老师们都会接收学生带不走的植物,并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分享它们的生长状况。一盆盆绿植,串联起师生间深厚的情谊。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毕业植物”大多被用于校园景观建设。今年春天,师生们在新建投入使用的玻璃温室种了几十种花卉,学期末许多花卉品种都在陆续开放,开放的花卉正好用在了花园营造课堂实践,当同学们看到自己培育的花卉植物在校园里绽放,大家纷纷在朋友圈晒出对比照:“我的‘孩子’上名校啦!”其实,校园里很多由学生打造的园林景观种植的花卉植物大都是往届学生实习实训留下的花卉。
从“技能”到“育人”的升华
在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过程中,支部逐渐探索出“专业+党建”的特色路径。教师们不仅传授技艺,更通过花草树木传递人生哲理。
支部书记张华香老师的插花课,每次课她都会准备一个主题:用凌乱的枝条诠释“断舍离”的生活智慧,以残缺的花器讲述“接纳不完美”的人生哲学。她的“花语廉课”已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思政教育形式。
支部还组织师生走进社区、企业,开展“绿色服务”。在省林业局元宝山社区,支部书记张华香两次受邀给退休党员和社区居民开展养花知识讲座。每年三八妇女节,插花相关教师都会受邀到企事业单位开展插花美育公益课。公司职员小陈反馈:“每天插花、养花,照料这些绿植,浮躁的心都会平静下来。”三年来,这样的服务已惠及50余家单位和社区。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的辐射
支部的实践产生了“裂变效应”。杨乐康等学生自发成立“花间志愿服务队”,为周边小学开设园艺课堂;上半年申报的区级非遗项目“楚天花艺”已经获批公示,我们的“楚天花艺”插花作品在江夏区非遗馆新馆开馆展览活动中,吸引上万市民参观……
“教育应该像培育花卉植物一样,”老师们深有感触,“要尊重每个生命的成长节奏,用耐心等待花开。”在这个被花香浸润的党支部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已化作润物无声的实践——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只有一株株被精心照料的花卉植物,一张张因收获而绽放的笑脸,以及那些在泥土与花香中悄然成长的年轻生命。当清晨的阳光再次洒向实训基地,又一批“花朵”正在这里,静待绽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