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支部开展数智化教学创新工作案例:深耕数智化教学创新实践前沿 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4-24 14:10:50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为指引,以培养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为己任,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公法教师党支部党员教师在进行《国际公法》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开展完备的数智化建设(以课程知识图谱建设为主体,并在建成的知识图谱中进一步加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AI教学辅助工具等数智化教学资源,持续提升数智化教学水平),有效破解了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机会和途径有限,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单一等问题。

党支部党员教师着力打造教师“基础知识讲授+学习思维引导”、学生“自主高阶学习+课堂内外互动”相辅相成的课程数智化教学创新模式,着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应用数智化教学资源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落实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显著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现以数智化教学创新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固本提质。

一、党支部数智化教学创新的实施路径

根据为学生提供开展自主学习的机会和途径,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丰富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需求,党支部党员教师就《国际公法》课程数智化建设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其一,在厘清本门课程专业知识逻辑的基础上,打通与其他相关课程专业知识的串联。党支部党员教师在《国际公法》课程知识图谱中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以国际法基础理论为根基,勾勒出国际法相对特殊的内容框架和思维进路并作为引申至各个具体国际法部门原则、规则、制度的先导,使庞杂的专业知识点之间形成了清晰的结构脉络和密切的互相联动。由此,学生应用知识图谱对课程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时,便更加豁然开朗。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其他相关课程专业知识建立逻辑关系,使学生通过应用知识图谱,在学习到本门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触类旁通地获取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

图片1

其二,个性化设计以课堂辩论为基础的问题图谱。党支部党员教师在《国际公法》课程知识图谱问题图谱中设计了12个来源于课程专业知识及其相关国际法实践、且具有较强思辨性和发散性思维空间的辩题,并配套了相应的辩题解析9项和专业知识理论依据14项,使学生得以通过应用知识图谱,于课堂外自主进行专业辩论这一深受喜爱的教学活动,并藉此锻炼自身以所学专业知识理解分析国际法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

图片2

其三,加入以模拟法庭竞赛实训为基础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党支部党员教师将《国际公法》课程知识图谱部分与课程专业知识具有紧密关联的模拟法庭竞赛案例情境以虚拟仿真的形式进行呈现,一方面使学生对相关课程专业知识产生更加真实、深切的认识和体会,使国际法专业知识不再似“阳春白雪”般遥不可及,另一方面使更多学生从模拟法庭竞赛的“旁观者”转变为“亲历者”,得以灵活自主且身临其境地切实参与到这项极具吸引力和挑战性的实训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

图片3

其四,加入AI教学辅助工具,便利师生课程教学全过程双向交流互动。党支部党员教师在《国际公法》课程知识图谱中加入AI教学辅助工具,于课前准备阶段向学生发布定制化学习目标和要求,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课程专业知识预习;于课堂教学阶段向学生发布即时学习任务,检测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并辅助教师根据学情反馈,适当调整、完善课程教学安排;于课后巩固阶段向学生发布基于课程专业知识重难点的拓展讨论,并辅助教师通过AI工具实时答复为主、教师定期答疑为辅的方式,保持与学生之间畅通的交流互动。

图片4

二、党支部数智化教学创新的核心成果

党支部党员教师开展的《国际公法》课程数智化建设以知识图谱建设为主体,通过向学生提供据以呈现缜密的课程教学内容框架和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的知识图谱这一有形(数字化)载体,显著增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实感;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建成的知识图谱中进一步加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AI教学辅助工具等数智化教学资源,保障了课程数智化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党支部党员教师确立的《国际公法》课程数智化教学创新模式的主旨在于推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扎实落地——以数智化教学创新为路径,《国际公法》课程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一方面不断激发、调动学生对相对抽象、晦涩的国际法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另一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对国际法实践中的现实问题(重大国际事件中的国际法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并进一步指导学生锻炼将所学专业知识实际应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高阶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开展自主高阶学习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同时,通过建立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师生课程教学双向交流互动渠道,学生在开展自主高阶学习的过程中并非“一个人在战斗”,而可以随时按需借助数智化教学资源的辅助和教师的指导,保证自主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值得指出的是,通过应用以课堂辩论为基础的问题图谱和以模拟法庭竞赛实训为基础的虚拟仿真教学开展自主学习,学生的专业知识功底更加夯实,实践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锻炼和显著的增强,尤其是在课堂之外主动参加正式的专业辩论和模拟法庭竞赛的表现更加积极,成绩更加出色。由此,数智化教学创新确实为学生作为涉外法治人才的专业素养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图片5

图片6

同时,需明确的是,《国际公法》课程数智化教学创新模式并非以学生自主学习取代课程教学,也非以数智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取代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而是旨在转变教师“满堂灌”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建立“师生协同”和谐有序的教与学关系,并为学生开展适合自身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基于此,值得指出的是,考虑到不同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客观现实,《国际公法》课程数智化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情反馈,向其推荐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内容,并设立相应的具有一定区分度的学习任务要求,以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通过开展自主学习收获与自身学情相适应的成效。

三、党支部数智化教学创新的示范推广

《国际公法》智慧课程(课程知识图谱、AI教学辅助工具)自2023-20241)学期起,于网络教学技术平台(智慧树网)上线并开放使用。截至2025年4月,除本校外,另有全国范围内的8所高校选修本门课程;校内外累计选课学生人数达到四千余人,总浏览学习人次超过十一万人次。

图片7

基于在数智化教学创新工作中取得的先进性、引领性成果,党支部党员教师与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慕课西行”办公室合作发起了“《国际公法》课程知识图谱”新形态教研西行项目(该项目系全国范围内第六个、同时也是第一个以法学类专业课程知识图谱为载体“慕课西行2.0行动”试点项目),并具体与甘肃政法大学、喀什大学围绕《国际公法》课程数智化建设开展同步课堂、教学研讨等联合教研活动,取得了扎实有效的建设成果,就如何通过数智化教学创新赋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向西部高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发。

图片8

图片9

图片10

现阶段党支部党员教师启动了“数智化教学创新赋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全国性专题虚拟教研室建设,积极尝试进一步完善相关成果,并加深示范引领的广度和深度;目前,该虚拟教研室已吸引了来自全国近二十所高校的国际法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参与。

虚拟教研室建设以优化、完善国际法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有效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具备能够实际服务于国家涉外法治发展的法律专业应用能力和思维水平为提升,以向各类法律实务部门输送具备胜任力的涉外法治人才为根本依归,建设规划层次清晰、梯度明确,并在整体上围绕数智化教学创新赋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周延且科学合理的闭环,从而得以保障建设工作的扎实稳步推进,并取得预期的良好建设成果。

图片11

图片12

依托丰富的数智化教学创新理论与实践成果,党支部党员教师多次应邀于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属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专业教学辅导课程/结业式、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专题培训班/研讨论坛超星教师发展中心【师享汇】全国性线上系列直播活动等场合,以及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沪上高校做相关专题报告/讲座和教学展示,取得了积极反响,形成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果。

基于在课程数智化教学创新方面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积极工作,《国际公法》课程获得了智慧树网“AI教学创新奖”,党支部书记蒋圣力老师被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授予了“爱在西行·创新先锋”荣誉称号。

屏幕截图 2025-04-24 140049

责任编辑:蒋圣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党支部开展数智化教学创新工作案例:深耕数智化教学创新实践前沿 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路径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