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报国践初心 党建赋能向未来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科学与工程系教师党支部2018年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24年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被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认定为“全省高校五星级党支部”。支部现有正式党员28人,所有党员均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人数占比达86%。其中,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安徽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支部始终秉持“抓党建聚人心促发展”的理念,在支部书记李加好同志带领下,积极探索党建联建工作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大力开展科普和教育服务,助力科教振兴;充分发挥科研创新优势,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强化价值引领,注重实践中培育时代新人,切实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党建和业务的有机融合,有力促进事业发展。
党建联建促融合,携手并进拓新局
支部建立基层党组织联建联学制度,打破党建和业务工作之间的壁垒,打造党员政治学习的阵地、思想交流的平台、党性锻炼的熔炉。创建过程中支部先后与铜陵有色矿产资源中心、安徽马钢矿业资源集团姑山矿业有限公司、中国建材总公司安徽省建材总队、安徽省公益性项目调查管理中心、天柱山风景区地质公园党支部及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第四党支部等校、企、事业单位基层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推动党建引领与业务融合共进。通过与结对党支部联合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主题党日活动,拓宽党员干部视野,促进业务深度交流,全面增强业务关联党支部之间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党建为引领,以业务合作为纽带,推动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经验互鉴,持续深化在科技攻关、人才联合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生就业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共同培养契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通过系列联建活动,有力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拓宽学生就业和实习渠道,强化双方青年人才联合培养,解决师生关切的实际问题,真正将党建引领聚合力,联学共建促发展落到实处。
教育服务显价值,乡村振兴启未来
支部充分发挥科研创新优势,积极推进地学知识普及与教育服务,支持地方和乡村振兴重点区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支部积极组织筹建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博物馆,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合肥工业大学地球文化节,组织安徽省大中小学地球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论坛,深度参与承办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安徽赛区考试和“海亮杯”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组织大学中学联动的地球科学认知实习及科普研学等活动,为培养地学后备人才、提升社会公众的地学素养贡献力量。支部常态化开展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每年为合肥市中小学生举办30余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球科学科普课堂和专题讲座,引导青少年树立热爱科学、珍惜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此外,支部积极把党建工作融入到扶贫、扶智工作中,持续“结对帮扶”灵璧县砂坝村,通过线上线下支教活动、捐赠助学金和教学仪器、捐建地球科学科普展览馆、开展科普活动等方式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区域教育事业发展。支部所在的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获批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学院《学科牵引,协同融合——新时代高校地学博物馆育人创新路径的实践探索》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同时获批“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1项。
科技赋能促创新,智力支撑助发展
支部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专业平台和科研优势,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助力解决国家在资源、能源和安全等领域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支部所属的矿床学科研团队长期开展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等重要成矿带的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研究,在陆内成矿理论方面取得重要创新成果,提出了成矿带三阶段成矿作用和三类矿床成矿模式,发现了巨型酸性蚀变岩帽和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开发了矿物原位微区成分分析的系列方法等,为地勘部门的找矿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理论支持和勘查方向指引。构造地质学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郯庐断裂带及其旁侧构造与沉积理论研究,揭示了郯庐断裂带起源机制及中新生代多期构造演化,成果应用于沿线防震减灾、所控制含油气盆地的油气远景评价、油气勘探与开发及石油系统科技人员培训等方面。支部党员中有多名教授为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和安徽省地震局的咨询专家,长期坚持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郯庐断裂带地震信息研判、皖南山区地质灾害防治和长江(皖江)经济带地质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撑。近三年来,支部党员教师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其他国家级项目30余项,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同时获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等80余项。
实践育人强素质,五育并举铸新人
支部结合地质学专业特色,依托郯庐断裂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大别造山带等重点区域和研究特色,挖掘我党在“蚌埠-合肥-大别山”的红色资源,坚持将科研工作书写在红色热土上,以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郯庐之父”徐嘉炜等老一辈地质学家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打造建设集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科研并重、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双带头人”示范实践廊带。围绕该廊带,开展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野外教学研讨和本科生野外实践教学等系列活动。支部积极探索构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五维育人”的长效机制,探索在野外实习队、科研团队中设立临时党支部,加强日常政治引领和思想引导。支部积极推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依托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积极开展三下乡、劳动教育、生产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搭建实践育人载体,构建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同德,同心,同行”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品牌。
展望未来,合肥工业大学资源科学与工程系教师党支部将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双带头人”教师支部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强国行”专项行动为依托,将支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形成支部“党建强、业务精、发展优”的良好局面。同时,支部将持续优化党建联建工作机制和实践育人模式,积极打造教育服务品牌,紧密对接资源安全、能源安全、“三深”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可堪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切实践行地质报国初心。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