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第四党支部:党建领航聚合力 科技报国显担当
在学校和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立足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切实将融合发展理念贯穿到教学科研全过程,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做到关键环节有组织把关、关键时刻有党员支撑、关键步骤有党员先行,积极服务龙江振兴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

党支部党建工作体制
1.坚持“一个引领”,提升支部工作实效。
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按照学院党委类化学组装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切实加强支部组织建设,规范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夯实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将党支部“三会一课”与“科研组会”和“教学集体备课”等有机结合,实现组织生活与业务互融互促,支部活动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激励党员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紧密围绕“样板支部”的“七个有力”,抓实抓细支部政治建设,坚持“第一议题”制度,持续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深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对高等教育的重要要求。创新理论学习形式,聚焦“国之大者”,立足龙江振兴发展实际,邀请权威专家学者讲党课,深入开展融合导学、情景研学、专题研讨等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落地生根。通过类比化学组装,紧密融合党建与中心业务,把专业学科发展、教研水平提高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民主团结、求真务实的优良风气,不断增强党支部引领、服务和创新能力。

党支部到731部队遗址研学
2.建强“两支队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教工党员先锋模范:历年来,党支部始终不忘教师本色,号召党员教师以本为本,深入教学科研,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作用。以支部成员为带头人和核心骨干,建设了1个省535工程第二层次领军人才梯队、1个省创新团队、2个省青年创新团队和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撑学科建设成为省重点学科,是本省科研综合实力最强的有机化学学科。近年来,教工党员17人次入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涵盖国家青年基金(A类项目)1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龙江学者2人、省杰青2人等。13人次获省级以上荣誉,包括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省优秀共产党员、省青年五四奖章、省高校道德模范年度人物、省三八红旗手等。团队获“建党百年”全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奖、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省首届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二等奖、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奖,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等30余次荣誉奖项。建设了3门省级精品课程、一流课程、思政课程,获批1项国家级、10余项省级教改项目(含3项重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省部级8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转让10余项;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5项;自主成立公司,并与多家企业签订1000余万元研发合同,加速成果转化应用。
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党支部注重将大团队、大项目和大平台等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创建了“课程-交流-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生党员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银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铜奖、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毕业生、“芙蓉学子 榜样力量”学术创新个人和团队奖等荣誉奖项60余次。发表高水平论文600余篇,其中,在《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和《Advanced Materials》等化学材料学科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49篇,实现了黑龙江省属高校在上述期刊的首次突破。党支部已培育7名国家级青年人才,2名中国博新计划入选者(均为当年黑龙江省化学学科唯一)。80余名毕业生赴德国马普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学府或留校攻读博士,其中部分已成长为国家高层次人才、高新材料企业高级研究员等,活跃在国际科技前沿、高新产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各个领域。

党支部接受2025年度校级七一表彰
3.抓好“三个融合”,探索党建工作新思路。
党支部始终坚持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相融合。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搭建思政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立体化“四维育人”体系,实现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将支部建在专业上,做好组织生活与业务融合,支部活动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推动专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促进党建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依托科教融合平台,搭建“以项目带动党员创新,以党员推动群团创优”党建载体,推动党建与学科发展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和管理过程中,积极探索专业课中思政元素引入,强化学生家国情怀培养,把党建规律和育人规律相结合。支部党员在教学科研、项目文章、评优获奖、成果转化等方面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表 SCI 论文数目,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数目均居全校党支部前列,在有机化学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贡献率超 90%,有效支持学校化学、材料、工程学科 ESI 排名进入全球前 1% 且排位逐年攀升,化学学科已步入 5‰行列。
4.聚焦“四个服务”,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支部积极把党建工作嵌入服务项目(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服务学生),充分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切实“为群众办实事,为党旗添光彩”。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助力科技攻关与国家和地方需求相结合,聚焦国家急需和地方发展难题,不断探索和发展解决方案。党员团队在膦基光电功能材料等方面实现多项突破,推动自有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设获得广泛认可和应用的高效OLED材料商品化,为形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ADF材料体系,支撑高性能OLED器件技术研发提供智力保障和材料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支部注重加强企业合作、产教研融合,拓宽就业和实习实践渠道,借助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为考研就业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利用学科优势为学生做好升学就业推荐等具体措施,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认清就业形势,积极就业。支部从“立足国家需要,立足地方发展”的高度出发,推荐毕业生留省就业,优先为未就业毕业生推荐省内就业岗位及资源,引导毕业生树立“学在龙江、服务龙江、扎根龙江、创业龙江”思维;以“指导留人”和“情感留人”的工作角度切入,重点做好本专业省内生源毕业生留省就业工作,让“长在龙江,圆梦龙江”信念入脑、入心。

党支部联合哈医大四院红医芳华志愿队开展联合活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