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号召下,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建筑设计专业群)以党建为引领,构建“流动驻村设计师”培养体系,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让师生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淬炼本领、厚植情怀。十余年间,师生团队足迹遍布三湘四水,累计完成300余项新农村规划,36项驻村服务设计落地生根,用专业智慧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驻村设计,乡村“路演”
党旗飘扬: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新范式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建筑类专业集群优势,打造“党建+驻村设计”特色品牌。自2019年起,组建由党员教师领衔的跨专业联合设计团队,连续6年开展“驻村设计下乡”专项行动。在湘乡市和睦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师生党员带头驻扎45天,运用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建立三维模型库,创新提出“微介入·渐进式”改造方案,既保留古树古井的历史肌理,又构建起“前庭经济+后院休闲”的现代生活空间。这种“支部建在项目上”的实践模式,让党旗始终飘扬在乡村振兴最前沿。
专业赋能: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面对乡村建设中的现实难题,师生团队坚持“三融合”设计理念:在湘潭七星村,利用废弃砖瓦打造景观墙,让建筑废料变身文化符号;在娄底富托村,通过“村民议事厅”搭建共治平台,将传统夯土技艺转化为民宿产业核心卖点;建筑系教师第二党支部彭莉妮书记带领的师生团队创新研发“数字乡愁”系统,完成32个传统村落数字化建档,创作200余组乡村绘本、H5等数字作品,让沉睡的文化资源焕发新生。这些实践不仅催生出22项“美丽屋场”驻村公益设计成果,更培育出懂乡情、会技术、善创新的新时代建设者。
青春建功: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在服务乡村的实践中,青年学子实现从“图纸设计”到“大地创作”的蜕变。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赵雨田团队设计的横洲村河堤改造项目,创造性融合防洪功能与休闲景观。更可贵的是,大量参与“驻村设计”的毕业生选择扎根基层,如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湘潭市响水乡鹤岭村第一书记刘立志说:“乡村振兴需要能读懂土地密码的设计师”。学院通过“双导师制”“项目学分制”等机制,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出“测量一栋房、绘制一张图、策划一个产业”的复合能力,近三年毕业生基层就业率提升27%,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
如今,随着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湖南工匠学院湘潭分院实训基地的建设,学院构建起“驻村设计-成果转化-人才反哺”的良性生态。当年轻的设计师们带着测绘仪走过青石板路,当数字化展馆里乡愁以新的形态延续,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正书写着党建引领、专业赋能、青春报国的新时代答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