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青瓦飞檐上的每一道裂痕、每一块砖雕的纹路,都是湘潭千年历史的‘密码’。我们不仅要‘看见’它们,更要让它们‘活’在数字世界里。”近日,在湘潭窑湾大唐兴寺的屋顶下,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教师第二党支部彭莉妮书记一边调试三维扫描仪,一边向围坐的学生们说道。近年,她创新提出“党建+专业实训”模式,将“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既有社区数字测绘”实训类课程实践纳入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以一场“数字接力”,为湘潭8处标志性传统建筑按下“保护加速键”。
彭莉妮书记应用三维扫描仪测绘大唐兴寺
1、从课堂到现场:让传统建筑“站”进数字档案
作为深耕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多年的教师党员,彭莉妮始终坚信:“传统建筑保护不能停在图纸上,更要扎根土地。”今年春季学期,她结合支部“党建+专业实践”特色项目,将实训课堂搬出教室,选定湘潭大唐兴寺、望衡亭、潭宝汽车站、关圣殿、鲁班殿、文庙、江西会馆、洛口古镇等8处承载城市记忆的传统建筑(群),联合近30位建筑系专业教师,组织2024级建筑系770余名学生,开展“全要素、高精度”数字测绘实践。
不同于传统测绘的“尺量手记”,团队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人工精细补测”的技术组合:无人机从高空盘旋,捕捉建筑整体轮廓;激光扫描仪以毫米级精度记录木构架、砖石工艺的细节;学生们架起全站仪,为飞檐翘角的弧度“量体裁衣”。“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大木作’‘砖细工艺’,现在用扫描仪测绘关胜殿的木雕梁架时,连‘卷草纹’的刀锋走向都看得一清二楚。”学生成谦含一边操作设备一边感慨,“这些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是老匠人的‘手艺温度’。”
2、从测绘到传承:让文化基因“活”在青年血脉
“潭宝汽车站是中国最早的公路汽车站之一,它的‘中西合璧’式门楼,见证了上世纪20年代湖南交通史的转折;关圣殿春秋阁的镂空龙柱,每一道刻痕都是民间技艺的具象表达……”在测绘现场,彭莉妮总爱穿插“建筑里的湘潭故事”。学生们发现,每完成一处建筑的数字建模,就像打开了一本“立体地方志”——洛口古镇的河埠头数据,还原了“金湘潭”的商贸盛景;文庙的柱础纹样,藏着“耕读传世”的传统智慧;江西会馆的牌楼高度,则暗含着异地商帮的空间礼仪。
“过去觉得‘保护’是专家的事,现在才明白,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组数据,都是在为这些‘会说话的建筑’续寿命。”参与测绘的学生如是说。目前,团队已完成8处传统建筑的外业数据采集,正依托BIM技术构建“可量测、可交互”的数字模型,未来这些模型将接入“湖湘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为地方相关部门修缮提供精准依据,也为公众“云游”历史建筑提供沉浸式体验。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师生测绘湘潭标志性传统建筑
3、从实践到信仰:让党建红点燃文化传承之火
“作为教师党员,不仅要教技术,更要种信仰。”彭莉妮的实训课上,“红色”与“古色”始终交织——测绘间隙,支部组织“行走的党课”,在潭宝汽车站遗址讲述革命年代交通线的红色记忆;在关圣殿前,学生党员自发组建“建筑保护宣讲团”,为游客讲解“古建筑里的新故事”;建模完成后,团队将建筑的历史沿革、保护价值写成“数字说明书”,让每座模型都成为“会讲故事的文化载体”。
“这些数字档案不是终点,而是传统建筑‘活态传承’的起点。”建筑系党总支书记表示,彭莉妮团队的实践,正是支部“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信仰融进文化里”的生动注脚。如今,越来越多学生主动加入“本土建筑保护志愿队”,用专业所长守护城乡根脉——他们说,“我们不仅是建筑的测绘者,更是文化的‘守灯人’。”
青瓦叠影,数字为媒。当传统建筑的“形”与“魂”在数字时代重生,从“用脚丈量”到“用数说话”,从“课堂作业”到“文化工程”,师生们用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证明:保护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让文化基因在青年手中代代相传;传承无需刻意“标新立异”,只需俯下身,把根扎进脚下的土地。
湘潭标志性传统建筑数字化留存及转译成果(部分)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