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动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近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教师第二党支部以“传承红色基因、赋能文化传播”为主题,由党支部书记彭莉妮带队,组织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赴韶山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师生团队立足建筑设计类专业的技术技能优势,通过实地调研、建筑测绘、素材采集等方式,用专业匠心为弘扬韶山红色文化注入新活力。
1、踏访红色圣地:在建筑肌理中感悟初心使命
师生一行首先来到毛泽东同志故居。这座承载着革命记忆的土木结构建筑,成为师生们的“活教材”。彭莉妮带领学生围绕故居的建筑形制、空间尺度、周边环境等展开细致观察,“作为建筑人,我们不仅要记录建筑的‘形’,更要读懂它承载的‘魂’。”
离开故居,师生们来到庄严肃穆的毛泽东铜像广场。广场上的毛泽东铜像重3.7吨,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这一数字既象征着“10.1”国庆,更寓意毛泽东同志作为新中国缔造者的历史地位,让师生们在仰望中深切感悟革命领袖的崇高精神。
随后,团队走进韶山毛氏宗祠。这座始建于1758年、1763年竣工的建筑,是韶山毛氏家族的总祠堂,也是家族祭祀祖先、缅怀先贤的场所。1925年,毛泽东同志曾在此举办农民夜校,让古老祠堂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红色课堂”,师生们驻足其间,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告别毛氏宗祠,师生一行又前往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先后参观生平展区与专题展区。学生们结合建筑设计专业知识,重点关注展陈空间的叙事逻辑、红色文物的陈列方式,以及光影、色彩等设计元素如何烘托革命历史氛围。
2、立足专业所长:以匠心笔触记录红色印记
“韶山的每一处建筑都是红色文化的‘立体载体’,我们要用专业技能为这些‘载体’留下精准的‘档案’。”在毛泽东图书馆,师生们重点调研了建筑的现代设计语言与红色文化内涵的融合——图书馆以“书山”为设计意象,对称庄重的建筑形态象征革命精神的“坚不可摧”。学生们通过手绘草图、三维扫描等方式,记录建筑的立面肌理、结构节点,并分析其如何通过形态语言传递“传承红色智慧、启迪未来思想”的理念。
韶峰古寺作为韶山八景之首“韶峰耸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天圆地方”建筑造型与舜帝南巡奏韶乐的传说共同构成独特文化景观。彭莉妮强调,“我们要从传统建筑中提炼地域文化符号,让红色文化在现代设计中既有‘根’又有‘新’。”师生们细致采集了古寺的方形基座,圆锥形塔体以及门窗棂图案等,为后续将传统建筑美学融入红色文创设计积累素材。
3、凝聚青春力量:让红色文化在文创设计中“活”起来
“此次实践不仅是‘看’与‘记’,更是‘思’与‘创’。”活动中,师生团队围绕“如何用建筑语言讲好韶山红色故事”展开专题研讨。大家一致认为,韶山的红色文化传播需要“年轻化”表达——可以将韶山经典红色建筑转化为文创产品的设计符号,开发红色主题的建筑模型、装饰摆件、文化用具、生活用品、数字藏品等。

图1:以韶山经典建筑为内容的红枫剪纸(彭莉妮师生团队创作)
目前,团队已初步整理出涵盖建筑形态、装饰细节、空间布局等类别的韶山红色建筑素材库,并计划结合3D建模、参数化设计等技术,打造“韶山红色建筑数字档案”,同时设计一系列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红色文创产品。希望让更多人通过这些‘可触摸’的设计,感受韶山红色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此次韶山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是本土高校深化“党建+专业”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将红色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师生们既提升了建筑测绘、文化调研等专业技能,更在行走中厚植了家国情怀。彭莉妮表示,支部将持续推进红色建筑、历史建筑、红色村庄、传统村落等文化研究与传播,以建筑为媒介、以创新设计为桥梁,让韶山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