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立德树人:教工第三支部王利英同志分享教学心得

2020-09-06 18:14:06 张瑞敏

        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工第三党支部召开以“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做合格的思政课教师”为主题的座谈会,座谈会邀请王利英同志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以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

    王利英同志先后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等称号,获得河南大学首届和第七届教学质量大赛特等奖等。

      下面是王利英同志的报告整理稿:

 时间都去哪了,转眼间我从教已经33年。记得1983年高考填报志愿,我第一志愿是河南师范大学(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政教系、第二志愿是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第三志愿是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在看这志愿报的很不科学,但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上河南师范大学,将来当一名人民教师,我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我很幸运,当年如愿被河南师范大学政教系录取。进入大学,为实现当教师的梦想,我刻苦学习,以全优生的成绩获得一级分配资格,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教33年来,我不忘初心,坚守理想,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宗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先后讲授《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学概论》、《行政法学》等本科生课程,以及《法律与道德》等硕士生课程。 

教学信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33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要想让自己的课程成为学生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老师就必须做到:

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站在三尺讲台之上,开发着人类最宝贵的智慧资源,传播着知识的能量,塑造着人类的灵魂,引导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如果不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又怎能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去培养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呢?又谈何实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个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只有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和对党的思想理论成果的深刻理解,才能完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养和教育青年学生的神圣使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高校思政课直接影响着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决定着我国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老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真学、真教、真做,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立德树人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增强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不断增强他们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自觉性,引导他们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身示范的人格力量更容易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为了给学生以高尚的道德影响,教师要把自己塑成为灵魂纯洁、道德高尚、品格优秀的人,正所谓“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其次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自律。教师的人格对于学生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师的价值取向、道德修养、行为方式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应该就是这种人。”教师的人格力量应是心灵美和行为美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大方得体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和严谨持重的治学行为等,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去感染和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立德树人的目的。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意愿和个人的行为,而且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只有做到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积极进取,才有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个社会认可、同行认同、学生满意的教师,立德树人不辱使命。

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的古训,指的是教师应在学识上高人一筹,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话语,也鲜明体现了深厚学识是老师的必备素质之一。掌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传道”的基本前提。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有着系统的、深刻的、准确的理解,才能教会学生正确的知识。“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思政课教师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还要有历史视野,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因此,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养成勤奋学习、刻苦专研的良好习惯,要认真学习马列原著、研读经典,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持把学习当作一种神圣职责,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终身追求,并且要结合学习,深入思考和研究一些理论问题,用自己研究的成果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思政课教师还必须树立向实践学习的理念,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实践,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深入了解、认真研究世情、国情、党情、舆情、学情的新变化,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在教学中可以讨论问题,更要讲清楚成绩;可以批评不良社会现象,更要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可以讲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信心。无论怎么讲,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真正体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使思政课成为学生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  

有博大的胸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习近平总书记讲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要有传道情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投入真情实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有执着追求。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教师的胸怀体现在:教师要真诚地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独立完整的社会人,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在获得尊重、信任的同时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学习的需要、成才的需要、人格尊严的需要等,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从而达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让学生明白: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人或事,不管面对怎样残酷的现实,如果都能辩证的、历史的、全面的从大局出发,都能坦然处之。我曾读过《致青年教师》中的一篇文章----做一个有胸襟的教师。“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他的学生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虽然我们工作普通,虽然我们事业艰辛,但心中要有诗和远方。


责任编辑:石峰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教工第三党支部召开以“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做合格的思政课教师”为主题的座谈会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