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植保学院在科研工作方面再出新成果新成绩

2023-03-22 16:52:00 植保学院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崔红光博士课题组在病毒学Top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发表研究论文


  P1蛋白是多数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病毒+ssRNA基因组翻译产生的第一个蛋白(又称前导丝氨酸蛋白酶),其序列长度和相似性高度变异,长期以来被冠以“神秘病毒蛋白”之称,生物学功能复杂多样。近日,国际病毒学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基因组复制和病毒基因表达调控”版块在线刊出研究论文“A Zinc Finger Motif in the P1 N Terminus, Highly Conserved in a Subset of Potyviruse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Host Range and Fitness of Telosma Mosaic Virus”(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jvi.01444-22)。该研究发现14种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病毒P1蛋白N端重组进化出保守外延结构域-N1(图1)。以百香果重大病毒-夜来香花叶病毒(TelMV)为模式病毒,构建了病毒反向遗传学操作体系(图2),证实N1结构域对病毒侵染模式植物-本氏烟和自然寄主-百香果至关重要(包括复制、胞间移动和系统侵染),推测N1结构域与寄主范围和寄主适应性相关。进而发现N1正调控病毒关键蛋白-HCPro表达丰度(翻译后阶段),增强后者抵御寄主RNAi防御反应的功能。本研究对深入理解Potyviridae病毒P1蛋白分子变异与进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图1.  14种Potyvirus病毒P1蛋白N端进化出保守的外延结构域-N1


图2. TelMV百香果分离株全长cDNA克隆构建及侵染本氏烟/百香果活性测定


  海南大学硕士生苟贝、戴兆基副教授和博士生秦丽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海南大学崔红光博士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Adrián A. Valli博士为并列通讯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周涛教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沈文涛研究员和海南大学房传营副教授等参与此项研究。

  崔红光博士课题组围绕热区作物(海南槟榔、百香果和黄灯笼等)重大Potyviridae病毒,开展病原鉴定与检测、分子变异与进化和基因功能等研究,着重探究该科病毒编码的高度变异前导蛋白酶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以第一或/和通讯作者在知名学术期刊《Annual Review of Virology》(2019),《Journal of Virology》(2016;2021;2023),《Current Opinion in Virology》(2016),《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2017)和《Phytopathology》(2019;2021;2023)等发表论文多篇。

  该成果也是热带农林生物灾害绿色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期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之一。本研究受到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等项目资助。



(审核:缪卫国)



海南大学植保学院骆焱平教授团队揭示环境浓度下草铵膦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慢性及多代毒性机制



  草铵膦作为全世界第二大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调查表明,水环境中草铵膦长期存在,因而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持久性污染物。为了探索其对环境的影响,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骆焱平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osphere(环境科学与生态学Top期刊)上发表了题为“Comparison of the chronic and multigenerational toxicity of racemic glufosinate and L-glufosinate to Caenorhabditis elegans at environmental concentrations”的研究论文。


环境浓度下草铵膦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慢性及多代毒性


  该研究模拟了秀丽隐杆线虫连续暴露于含有外消旋草铵膦和L-草铵膦的水环境中,检测了对其亲本、子一代,子二代的发育、神经和生殖毒性,并从氧化应激和转录组的角度揭示了毒性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环境浓度下草铵膦通过影响谷胱甘肽循环,导致ROS体内小分子清除通路受阻,进而介导毒性,且外消旋草铵膦暴露引起各种指标的变化比L-草铵膦更显著,并在连续多代暴露后毒性持续积累。该结果为草铵膦的生态毒理学评估和风险评估提供了有力参考。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赵旭与2020级博士研究生符瞰为该研究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骆焱平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课题组王兰英教授、张云飞讲师参与了该论文的指导工作。项目获得海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ZDKJ2021041、ZDKJ2021035)的资助。

  近年来,该团队围绕绿色农药的创制,作用机理,环境毒理和防控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较好的成果。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21)、《Phytopathology》(2021)、《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C.》(2022)、《Chemistry & Biodiversity》(2022)、《Toxins》(2022)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3.137863



(审核:刘铜)


责任编辑:王晓露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在科研工作方面出新成果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