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与管理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返乡成员为家乡医院“织网架桥”

2025-08-11 17:39:06 王佳娟

8月11日傍晚,随着最后一位患者走出湖北省来凤县人民医院门诊大厅,为期七天的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也落下帷幕。七天里,一抹红色身影始终穿梭在自助挂号机与候诊人群之间——她叫向丽琳,是湖南工学院安全与管理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学生,也是本次志愿服务队里最年轻的“导医员”。

每天7:30,向丽琳准时到岗。晨光透过玻璃穹顶,她已站在闪烁的屏幕前,用夹杂着土家方言的普通话帮老人挂号。“三楼妇产科右转第二个诊室,签到后坐着等叫号就好。”这句话她一天要重复上百次,却始终带着笑。遇到不识字的老人,她把挂号单折成三折,用圆珠笔在背面画简易路线图;碰到情绪激动的小孩,她蹲下来用糖果换配合,让家长先安心去缴费。

图片1

医院走廊的指示牌在人流中若隐若现,她便把自己练成“活地图”。8月7日上午,一位拎着CT袋的中年男子在岔路口徘徊,她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放射科在仁心楼,您跟着我走。”途中得知患者是第一次做增强CT,她又折返帮他借来轮椅,一路推到科室门口。

8月10日,一位土家族阿婆拉着向丽琳的手用方言道谢:“妹娃儿,你比我亲孙女还贴心。”这句话让她瞬间红了眼眶。她在实践日志里写道:“原来被需要的感觉如此具体——不是锦旗,不是表扬信,只是少走的那50米冤枉路,只是提前10分钟看到的医生。”

图片2

如今,门诊大厅那抹红色身影虽已离开,但已有3名本地高中生报名成为下一批志愿者。正如向丽琳在总结会上所说:“善意像毛细血管,看不见却无处不在。只要精准抵达,就能在医患之间架起桥。”这座桥,正随着返乡青年的脚步,在来凤的晨昏里悄悄延伸。

一审|王佳娟

二审|周丹

三审|赵晓军


责任编辑:周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安全与管理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返乡成员为家乡医院“织网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