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当前关于“思政课程”的指导原则。这说明,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是对以往“育人”队伍局限在党群口的提醒;“各类课程”要和思政课同向同行,是对全体专业教师的要求;形成“协同效应”,说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发挥各自长处“协同”育人。
目前高校文化育人存在几个方法问题:重公共课育人,轻专业课育人;重活动文化,轻课堂文化;公共课程“宏大叙事”和学生思想隔膜;校园核心文化缺乏职业教育特色;没有重视发挥校企合作文化育人的优势;人才培养方案缺乏文化育人相关规定和考核要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高校文化育人在课堂、载体、内容、考核等方面出现“两张皮”现象,多数人忙“教书”,少数人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没有落到实处。如果说“思政课程”的问题,主要是思政教师怎样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入脑入心”水平的问题;“课程思政”的问题,则主要是解决广大专业教师学会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提高教书与育人融合度的问题。
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一些教师最大的问题在于观念转变,已经习惯了对着可曾大纲讲学术,突然要求加入新内容,不习惯也不自然,更是有的高校在实践中标准“过高”也加重了教师的畏难情绪。所以专业教师要注意几点:
1.这个不是政治任务,不用有束缚感,就像日常给小孩子拉架,也要教会他谦让礼貌一样,是自然而然无处不在的事情;
2. 不要盯着思政教程,要理解自己的专业课和岗位素质、为人处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政写在教案上,潜移默化的讲给学生,不用割裂开来;
3. 不用挖空心思的强行植入思政到每一节课,而是在适合有机联系、需要视角提升的时候,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
4. 写在教案上的思政词汇不要直接在讲课时用,要转化成学生愿意听、感兴趣的故事、大白话讲给学生,不要让学生有一种身在政治课堂的感觉,学生接受也不自然。
方法决定质量,态度决定努力。思政融入专业课程,除了研究巧妙的方法,“态度”还是第一位的。唯有把充分的融入,看成为学生的必要发展服务,是为学生的人生点一盏明灯,是我们的分内事,才能真正的重视起来,潜下心让专业课与课堂思政真正融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