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肩负重要使命。高校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河南科技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农业机械系党支部(以下简称“农机系党支部”)作为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河南省第二批“样板党支部”及校级“五星”党支部,在强化党建引领,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方面开展了系统探索。本文基于该支部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高校基层党组织在赋能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与实现路径,为同类院校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2 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夯实教育强国根基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承担人才培养的政治引领与组织保障作用。农机系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实现了思想引领、课程育人、实践赋能与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层组织支撑。
2.1 强化政治引领,明确育人方向
农机系党支部将政治建设置于首位,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将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与国际形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打造“专业+思政”双效育人机制,确保价值引领贯穿专业育人全过程。例如,通过介绍分析“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学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等活动,向学生阐释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近三年来,农机系支部党员主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党建成果《以机促农创先锋 党建引领强专业》获评河南科技大学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2.2 深化课程与实践融合,拓展育人载体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农机系党支部系统修订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嵌入“大国三农”情怀元素,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推行党员教师“亮身份、比贡献”活动,促进教学科研能力与师德师风双提升。实践育人层面,构建“党建+”模式,依托洛阳市国家级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的众多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推动校企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开展产学合作攻关,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同时,组织科技服务产业、服务社会民生,安排师生参与洛阳周边果园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大别山革命老区茶园机械化技术推广等科技服务,把服务“三农”落到实处;依托中国一拖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整合行业史、校史、党史资源,打造浸润式育人场景,年均覆盖专业师生60余人次。
2.3 创新能力培养与协同机制,提升育人效能
党支部依托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构建“1名党员导师+1个科研团队+3-5名本科生”的学业共同体,实施“导师制—项目制—竞赛制”融合培养模式,并实现本科新生科研全覆盖。近三年来,支部党员指导学生获得第七届国际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河南省“挑战杯”大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河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二等奖1项、“数智中原”河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河南科技大学“互联网+”大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河南科技大学“挑战杯”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切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以赛促学、以创赋能”的育人格局。此外,党支部通过建立“心愿单”反馈机制与党员先锋岗,着力畅通师生沟通渠道,保障学生心理健康与就业支持,就业率持续位居全校前列。
3 学科建设
在教育强国战略指引下,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政治引领、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推动学科实现内涵式发展。农机系党支部作为“双带头人”支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促进党建与学科建设协同共进,形成“党建强、学科兴”的良好局面。
3.1 强化政治把关,优化学科体系
党支部坚持将政治建设贯穿学科发展全过程,在学科评估、学位点申报、创新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强化政治把关,确保党建与学科重大决策同频共振、学科方向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2021年,农业工程学科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农业工程学科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大突破。支部围绕“智能农机装备”“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方向,凝练形成“智慧农业发展需求—智能生产装备创制—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研究体系,强化学科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
3.2 创新团队机制,激发科研动能
实施“党员引领”制度,将学科现有研究方向划分为设施植物工厂、精准播栽、主粮作物收获、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4大细分领域。各细分领域由党员骨干牵头,推行“多学科集团作战”机制。近三年来,该学科成果申报国家级项目14项,其中“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农业农村部项目2项,学科科研经费年均增长显著,有效破解“科研孤岛”问题,师生科研协同意识明显增强。
3.3 深化师资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完善“一三五七”工作法,推动队伍建设制度化、科学化,涌现出“河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国家级青年人才等先进典型。通过“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支部书记牵头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获批中原科技领军人才。近三年来,支部党员发表SCI/EI论文19篇,教学改革研究论文6篇,形成“党建强则人才强”的良性循环。
3.4 拓展社会服务,强化学科影响
支部积极融入地方发展,参与学校牵头组建河南省实验室“龙门实验室”的申报工作,承担申报材料的撰写等工作。“龙门实验室”成功获批,为洛阳市新材料与装备制造产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提供了高能级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受到省市领导高度关注。围绕国家级现代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建设规划,党支部党员参与编制《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洛阳农机装备产业集群的研究报告》,为洛阳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技术咨询。党员教师参与河南省政协“农业强省”专题调研,其建议被纳入省政协专题研究成果,实现学科成果有效转化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
4 科技创新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枢纽,在推动有组织科研、衔接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方面发挥桥梁作用。农机系党支部以“组织力”赋能洛阳农机装备产业链发展,构建“需求靶向—联合攻关—价值反哺”科技创新机制,实现共性基础研究、关键装备攻关与产业示范推广的无缝衔接,形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范式。
4.1 需求靶向:精准定位科研坐标
党支部牵头组织党员教师,常态化深入河南省主要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进行科技对接,精准识别“丘陵山区玉米联合收获机”“食用菌智能化生产技术”“吨包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等关键技术瓶颈22项,形成“技术需求清单”,极大提升了科研选题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在省级战略科技平台“龙门实验室”建设中,支部党员主导完成油莎豆高效低损收获机等关键装备研发,先后研制出牵引式和自走式油莎豆收获机,相关成果获得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4.2 联合攻关: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
支部创设“党建+科技”项目攻关机制,以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为抓手,党员联合企业、合作社,在田间地头成立技术服务小组,累计示范推广新机具22种,带动农户节本增效,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产业增效—人才培养”的螺旋式上升。“大中型农机动力与配套旱作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相关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种苗高效栽插与精量智能播种技术装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支部党员参与编撰的《河南省政协“农业强省”建设专题研究报告》,所提政策建议被省政协采纳应用,体现了学术研究与服务宏观决策的有效衔接。
4.3 伦理嵌入:筑牢科研诚信防线
支部将《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纳入“三会一课”必学内容,实施师德师风与科研诚信一票否决。近三年支部教师发表论文全部通过学术不端检测,同时支部负责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也未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为科技创新提供伦理支撑。
5 总结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教育强国进程中兼具政治保障与系统整合功能,是连接国家战略、学术创新与产业需求的关键节点。农机系党支部的实践表明,通过组织力嵌入学科—人才—创新链条,党建优势可转化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持续动能。其经验可凝练为以下几方面:
(1)政治引领:将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战略转化为人才培养规格与科研选题坐标,确保办学方向符合战略需求。
(2)组织嵌入:把支部建在学科方向、科研平台和产教项目上,实现党建决策与学术决策同构,破解“科研孤岛”与资源碎片化难题。
(3)价值闭环:以“课程思政共同体+真实情境实践+成果转化先锋岗”贯通育人、科研、产业三域,形成“战略需求—有组织攻关—经济效益—人才反哺”的螺旋上升路径。
6 下一步工作
为持续提升党建对教育强国建设的贡献度,党支部将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
(1)理论武装升级:构建“党史学习教育—政策解读—专业落实”递进式学习链,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推送,增强党员对国家战略的解析与执行能力。
(2)组织形态升级:建设“党建—数字孪生”体系,动态评测党员成长、学生发展、技术转化等关键指标,实现智能预警与资源优化配置。
(3)贡献评价升级:建立“学科增量—人才质量—产业效益”量化指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型专业党建范式”。
通过持续深化党建政治引领功能,支部将不断提升党组织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效能,为教育强国建设产出更具示范性的基层方案。
本项目得到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4SJGLX0312)和河南科技大学基层党建创新项目(2023DJXMB01)支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