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河小青”三下乡 || 守护碧水,青春在行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河南科技学院植物保护与环境学院第一党支部与“河小青” 团队于 7 月 5 日主动投身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使命担当。
团队成员怀揣守护碧水的坚定信念,聚焦河边垃圾治理关键问题,奔赴实践现场开展专项行动。大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科学分类清理沿岸垃圾,向周边群众宣传生态保护知识,以青春活力传递绿色发展理念,用实际行动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青春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中绽放光彩。

在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中,同学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绿色环保行动中,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活动现场,部分队员手持长柄夹、垃圾袋等工具,沿着河岸开展地毯式垃圾清理。他们秉持 “不放过一处死角、不遗漏一片垃圾” 的严谨态度,仔细搜寻每一个区域,哪怕是隐藏在草丛深处、卡在石缝里的细小纸屑、塑料碎片,都被逐一 “揪” 出并分类收纳。
炎炎烈日下,汗水不断从大家的额头滑落,浸湿了衣衫,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流淌,但没有一名同学停下手中的动作。大家顾不上擦拭汗水,始终全神贯注地投入清理工作,用青春担当诠释着新时代青年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决心,让绿色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在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另一部分队员聚焦垃圾后续处置与环境监测关键环节,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落实精细化环保要求,助力构建 “清理 — 分类 — 分析” 闭环式绿色行动体系,切实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他们有序对打捞上岸的垃圾进行分类分拣,严格按照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等标准仔细甄别,将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与枯枝败叶、污染纸巾等不可回收垃圾精准分离,同时认真记录各类垃圾的数量、种类及来源,为后续分析区域环境问题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此外,具备专业知识的队员主动承担环境监测任务,运用简易检测工具对河道周边土壤的酸碱度、肥力及水质的透明度、污染物含量等指标进行初步检测,细致分析垃圾长期堆积对土壤结构、水体生态造成的潜在影响,以科学监测为后续开展针对性环境治理、提升区域生态质量提供参考,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生态保护中的科学素养与责任担当。

在绿色行动推进过程中,“河小青” 们直面多重挑战,以顽强意志和协作精神破解清理难题,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在生态保护中的担当与韧性。清理工作中,困难接踵而至:部分垃圾长期沉入河底,受水流冲击和淤泥包裹,打捞难度极大;部分河段沿岸地势险峻、杂草丛生,行走时需时刻提防滑倒,行动十分不便。面对挑战,“河小青” 们毫无退缩之意,始终秉持 “功在不舍” 的信念,彼此相互协助、相互鼓劲。当发现一处垃圾卡在河道陡坡处难以清理时,队员们迅速形成合力,有人稳固身形充当 “支撑点”,有人相互搀扶确保安全,小心翼翼地逐步靠近目标,最终成功将垃圾清除。这一幕幕协作场景,彰显了青年群体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中的凝聚力与行动力。

次三下乡河边垃圾治理活动,不仅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保护环境贡献了力量,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守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艰巨性。作为“河小青”,我们将继续践行环保使命,用青春和汗水守护每一片碧水蓝天,呼吁更多人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