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室学友
矿院77级的生源主要来自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五省,来自工厂、农村及部队,这些与工农兵学员差不多,但年龄相差较大,文化知识基础比较接近。我宿舍7个人的家乡比较有代表性,分别来自上述五省,年龄差别达十六七岁,五湖四海,各有特点。
王佳英,“文学才子”印象,河南商丘人,比我年长两岁,酷爱文学,上大学前就在刊物发表过中短文,兼做校刊编辑,经常在自己上铺床上阅读文学书,还看资本论的英文版,时常小哼《牡丹之歌》。毕业分配到新峰矿务局,又先后在永城陈四楼煤矿、河南煤监局豫东分局和豫南分局工作至退休。
农丽宁,“运动健将”印象,广西龙州人,壮族,比我年长六岁,班委会成员,爱打篮球,经常运动高频广西式普通话,乐观上进,勤奋努力,为人亲切,直率豪爽。毕业分配到广西东罗矿务局工作,后在广西国资委任职提前退休,又到百色百矿集团工作,近年来为联系百矿集团等企业对外合作或者推进产学研合作,常到北京出差时见面。
邓廷栋,“老大哥”印象,河南许昌人,比我年长十六七岁,是“文革”前的高中毕业生,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扎实,遇到高等数学难题时,我常与他有更多的深入讨论和切磋。尽管那时他的孩子都已经上中学了,但是刻苦学习的劲头始终不减。
刘民超,“深沉思考”印象,河南灵宝人,比我年长两岁,是我的下铺。学习勤奋多问,注意思考总结,各门功课比较平衡。毕业分配到煤炭科学研究院唐山分院,后调至河南工程学院科研处工作至退休。
许运良,“沉默寡言”印象,河南孟津人,比我年长五岁,言少善行憨厚,学习刻苦认真。毕业分配到地方煤矿朝川矿务局三井,后从平煤(集团)公司朝川矿三井的总工岗位退休。
陶海平,“学生干部”印象,湖北省新洲人,比我年长六岁,上大学前曾在部队任干部,学习认真,勤于思考,有组织能力,大学期间担任过院学生会主席,参加学校活动较多。大二时搬到另一宿舍,毕业分配到煤炭工业部劳资司,后在中煤能源集团工作,与我成为同事,直至退休。
黄盛初,“书法与外语才子”印象,广东省潮州人,比我年长一岁,书法很好,毛笔钢笔字刚劲有力,勤奋钻研,英语学得好,兼学德语,常找一些采煤学等专业英语材料进行自学,属于豪爽型的南方人。大三时搬到本宿舍,毕业分配到北京矿务局,后在国家安监总局信息院任职多年,我调到北京工作后,经常在煤炭专家会议等场合相见。2019年将从应急管理部研究中心退休。
我是湖南武冈人,当时年龄小,爱好数学,广览群书,注意力多在学习上,大学四年对焦作市区许多地方不太熟。毕业临离校前,还在忙于整理学习和实习资料。毕业分配到邢台矿务局,在东庞煤矿工作多年后,公开应聘到中煤集团总部生产技术部门任职至今。
还有同班同学尹志民,采19班团支部书记,比我年长四岁,在大学时是我的入团介绍人。他好学上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大四时入党,在整个采煤系中,4年仅有2位同学入党。毕业分配到邢台矿务局,先与我同在东庞矿工作,又是我的入党介绍人。调葛泉矿任职后回公司机关,再在冀中能源集团任职至退休。
另一位同学刘松芝,家住河南郑州,大约比我年长两岁,他和我吃饭都比较慢,成为“饭友”,经常和我讨论学习问题,和言细语、文明礼貌,他父亲是部队测绘学院的老师。毕业后大约在1982年5月,我利用在河北下花园煤矿开会之机,曾与毕业分配到该矿工作的他,还有我班“运动才子”王合全同学,见面相聚。此后几年,我和他有几次书信往来,直到他夫妇出国留学。
四、难忘恩师
在采77级朋友圈中,我们经常提到当年各位老师,都是敬业的楷模、授业的表率。其中,矿井通风老师石琴谱,采煤学老师黄永刚,采煤系的张明书记,杨力生、赵芳春等老师在我心目中留下特别记忆。
石琴谱老师,作为女老师,教专业课《矿井通风》,还是通风教研室主任,真不简单。石老师的讲课,口齿清晰,逻辑严谨,易学好懂,表现力通透,让我和许多同学,很快就喜欢学习矿井通风专业课程。
黄永刚老师,教专业课《采煤学》,又是我的毕业设计导师。他是广东汕头人,但普通话讲得不错,口齿清楚,不但专业知识丰富,而且教人采煤学专业学习的理论及方法,还讲授采煤学的学科体系及改进方向,煤矿开拓开采部署优化及科技试验与交流方法。在指导毕业设计时,他介绍各矿业学院如钱鸣高、张先尘及刘听成等采矿知名教授的主要观点,让我知道学术讨论争鸣的作用。在我大学毕业后,他还多次给我来信继续指导工作学习。
张明书记,先任采煤系办公室主任,后任系总支书记。他具有老革命的情怀,对人亲切和蔼、关怀备至,受到同学们的普遍爱戴。那时,我在同学中年龄较小,所受到的日常关心和心理关怀更多些。寒暑假我留校期间,张书记经常来看望我们,问寒问暖。在我毕业后,他多次给我来回复信,关心我在单位的工作生活情况,鼓励扎根煤矿干实事。
赵芳春,是《材料力学》的任课老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从理论力学到材料力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需要转换较大的思维概念。记得我在做材料力学习题时,使用我父亲在50年代用过的小计算尺,数字模糊,感觉计算过程麻烦,尽管计算公式、计算过程都没有问题,但常因计算结果精度误差偏大而扣分。当时我对此不以为然,还找过赵老师。后来广东的同学从边境买了电子计算器可借用,不再有此问题。直到在煤矿做采掘设计时,我才真正认识到实际工程计算中,决不可以忽视计算精度。
杨力生老师,当时年近70岁,曾任煤炭部总工程师。1911年生,1934年考入私立焦作工学院,并留学美国宾州大学。既在煤矿现场工作过,又在煤炭部从事过煤炭工业技术管理。1980年前后从煤炭部退休后,回到母校带领师生在全国首家专门从事瓦斯地质研究,组织编制《瓦斯地质图》。为此,焦作矿业学院成为全国瓦斯地质科研的领头羊,高层次瓦斯地质人才的发源地,带动了煤矿安全生产事业的快速发展。直到现在,母校的瓦斯研究水平仍然获得全国煤炭系统的认可。
另外,还有教《高等数学》的梁棣华老师,教《煤矿地质学》的闫秀璋老师均留下难忘印象。从梁老师身上,我学到了数学知识和方法,而且开始重视记忆力、逻辑与严谨性的训练。从闫老师身上,我不但学到了煤矿地质专业知识,也提升了专业英语水平,同时切身感受到年近70岁的老教授爱专业爱岗位的情怀。
五、实习收获
大学期间现场实习五次,其中野外地质实习一次,煤矿现场实习四次。
在学习《采煤学》时,我们深入到煤矿现场实习。首先是到焦作李封煤矿,这是1910年代前后开采的煤矿。我们第一次到了煤矿井下,看到无论职工还是井下场所与道路,到处都是黑洞洞的,精神高度紧张,非常茫然可怕。到了采煤工作面,更是只能一直低头弯腰走路,害怕顶帮的石头掉下来砸住身体,因此几乎顾不上仔细观看其他东西。通过李封矿实习,我实地看到了井筒、巷道、上下山、工作面,还有小轨道、枕木等等,让我了解到煤矿开采需要许多生产环节,同时亲身体验到了当时焦作煤矿工人的体力劳动辛苦和工作环境危险,亲身感受到了矿工的吃苦耐劳和默默奉献精神。
大约过了几个月,我们到平顶山矿务局十二矿现场实习。该矿始建于1958年,初设能力年产30万吨,经多次扩建当时约年产70-80万吨,煤质优良、瓦斯高。又参观了平八矿,采用主立井隐蔽井塔式布置方式,设计年生产能力300万吨,始建于1966年,记得由工程兵建设施工,当时一期工程即将投产。另外还参观了平十一矿,该矿1972年动工,设计年产60万吨已简易投产。通过这些煤矿实习或者参观,我们看到了从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建设的煤矿面貌及发展进程,知道了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采掘运提通各生产环节技术装备的重要性。
毕业实习是在1981年9月份,由黄永刚老师带队,到徐州矿务局权台矿,当时该矿年产约60-70万吨。这次实习时间比较长,大约三十几天。期间,还参观了旗山煤矿和有急倾斜煤层开采的大黄山矿。这3处煤矿,大约都是在1958-1959年期间建成投产的(大约2000年,大黄山矿停止采掘活动封井;2008年后,权台煤矿及旗山煤矿,也先后在几年内被关闭)。临近实习结束时,我们还抽空到徐州市专门参观了将要竣工的中国矿业学院十层教学大楼,当时感觉中矿的大楼非常气派。
我的毕业设计,就是以权台矿的煤层赋存条件及地质资料为基础,按照年产90万吨的设计能力进行设计的,包括开拓方式选择、水平与大巷布置,以及采区巷道与工作面布置等等。通过对权台、旗山等煤矿的实习,我初步了解到这个规划年产千万吨大型矿务局——徐州矿务局的基本构架,系统了解到煤矿设计所需地质资料及资源储量资料的重要性,煤矿设计的基本步骤、方法等等。同时,对于1958年前后建成投产的煤矿,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认识到有关煤矿系统装备情况及其重要性,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升级改变煤矿的落后面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