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采矿》| 采煤62级校友张铁岗:我心中的老采矿

2021-01-19 18:13:42

我心中的老采矿

采煤62级 张铁岗

选择焦作矿院采煤专业的初衷

为啥要考煤炭院校呢?我先说个故事。我家里烧煤,得借架子车到平顶山去买。来回要走一天一夜。夜里下大雨,我睡到架子车下面。怕车子给人偷走了,没啥给人家赔。在平顶山十二矿风井装一车煤,整整等了一天,也饿了一天。我们生产大队有个人,在平顶山十二矿采煤,他送给我一块馍。这馍里面夹的是驴肉,我吃了真香。那时过年还吃不上这么香的肉哩。我问,你们平常就这样生活吗?他说是。每下一次井,矿上就给一块馍。我问,你们这里要哪个学校来的学生?他说矿业学院。我问矿业学院哪里有?他说焦作就有。我就下决心,一定要考焦作矿院,将来分到这里能吃馍夹肉。我高考成绩很好,没报清华、北大,就报了焦作矿院。后来听说北大、清华招生的老师来了。他们对焦作矿院说,你们那里有一个高材生,让他上我们学校吧。我找到他们说我没有报你们学校,这里就是我的学校。他们就走了。在焦作矿院,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了。

我的外语、专业课都很好。课余时间,我还担任学校文工团的团长、乐队指挥。我和一些骨干分子组织社团,参加文娱比赛。我们在河南省大专院校文艺汇演中一直拿奖。我们这些活动,领导也很支持。在日常开销上,我家里拿不出生活费,学校每月都要补贴我几块钱。那时每月生活费是13块5毛,加上学校补贴几块钱,再免一点学费。就这样,我把大学读下来了。我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我对母校是有感情的。

大学四年打牢了我的专业基础

我考入焦作矿业学院是在1962年7月,毕业是在1966年7月。那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文革还没有全面展开。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与文革前的夹缝期。当时,中央颁布了一个文件“高教60条”。咱们学校就是按照这个文件精神来整改的,这一阶段培养的大学生,在思想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上是有保障的。我学的是采煤专业,学校要求我们把基本功练好。老师教导我们不要不求甚解,要学会深层次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我对专业课、技术课,还是下了苦功夫的。就以外语(俄语)为例吧,我在高中阶段俄语基础比较好,当时想考外语学院。到咱们学校以后,我把俄语当做一个基本训练。天天学,时时练。我记得焦作有一场足球赛,有几个苏联人来参赛。我试着用俄语与他们交谈,像聊家常一样,轻松自然,没有什么难度。后来,我到苏联访问。他们聘我做顾问,我就是用俄语发言的。这还是在焦作矿院打下的基础。我专业课成绩也不错。那个时候学习比较安心,老师教得认真,同学学得扎实。“高教60条”强调三个面向:面向现场、面向实际和面向问题,知识是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我们在学校是这么学的,到了单位也是这么做的。我分配到基层矿区以后,从普通的采煤工干起,干过井下所有的工种。上学学到的知识,都能运用自如。现场给了我一个提高的机会。我希望今后大学也能有三个面向:面向实际,面向基层和面向群众。年轻人不要整天高高在上。我要是当初一来,就分到机关坐办公室,到现在肯定一事无成。

“真刀真枪搞毕业设计”胜过专业设计人员

我们学校是一所煤炭院校,培养知行合一的专业技术人才,向来有真刀真枪搞设计的传统。文革前学生的毕业设计都要经过生产一线的检验。在1966年上半年,我与5位同学到鹤壁四矿实习时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矿井水采系统的改造设计》,在鹤壁矿务局和咱们学校还引起了轰动。我是在鹤壁矿务局四矿(当时叫梁峪矿)毕业实习的。鹤壁矿务局要改造矿井水采系统,把设计任务交给了唐山设计院等几个单位。唐山设计院的首席设计师张茂林,是一位留苏博士。他也是唐山设计院这次改造设计的主设计和主汇报。我们实习小组五六个人,也参加了这次汇报会,就是想学习学习。唐山设计院首先做了汇报,接着是武汉中南设计院、鹤壁矿务局设计院。我听了以后,就有些想法。因为我们对这个矿井的情况,还是比较熟悉的。与我们毕业设计的方案相比,它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在水仓压力的计算、巷道的部署、小阶段的倒台阶回收等方面,都有些问题。我就问主持答辩会的专家,我们实习小组能不能参加汇报。他说可以呀。这位专家是煤炭部的李总工程师。我说我对唐山设计院的这个方案有点看法。他说你谈谈。我抽空给他谈了一些。他说你这个想法好啊,准备一下也参加汇报答辩吧。我们按照要求,很快就提交了一个方案,包括理论计算、现场开采部署,水仓压力计算、预期经济效果分析等部分,在技术、装备上,做了深入的辨析。我们的方案成型后,经过多次修改。过了半个月,在汇报会上,我们先汇报再答辩。李总肯定了我们的方案,鹤壁矿务局四矿定下来采用我们的方案。我们中标了。我们校报登了这件事,说我们的实习生在外面别开一面,战胜了留苏博士带领的设计团队,鹤壁四矿采纳了我校学生的设计方案。要是我们的理论不扎实,技术不过关,也不熟悉现场情况,就不可能取胜。我们上学期间到鹤壁、平顶山也不是头一回,而是经常去。我们在平顶山三矿、四矿、七矿都实习过。去了,就下井,与工人师傅一起劳动。我们还到过外省的陕西煤炭集团、山西矿业集团。去那里都要下井劳动,我们对现场很熟悉。他们吃亏就在下井少、不熟悉巷道内的情况,也不知道这个矿井的特殊地方,只会摆弄一些理论。就这样我们胜出了。在讲解环节、回答问题和相互辩论环节,我们都占上风。李总拍板,采纳了我们的方案。

这次经历是偶然的。但在偶然的后面,有一定的必然性。我们采煤系“真刀真枪搞毕业设计”,严苛到什么程度呢?当年学生的毕业设计,一定要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题,还要经过学校指导教师、一线工矿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的共同评议。只有全部通过了,才能进入论文答辩环节。这样以来,焦作矿业学院学生动手能力强,毕业设计也很实用。通过这次汇报竞标会,唐山设计院、武汉中南设计院都认下我了。他们邀请我过去工作,说他们那里环境好,工资高等等。我说不去。我还想着平顶山,还没有忘记那个驴肉火烧呢。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平顶山矿务局四矿。

我选择到煤矿一线为煤炭事业做贡献

文革期间,毛主席指示大学生要接受工人农民再教育,到基层去。于是我就到了掘进队、采煤队。当过机电工、采煤工、架子工,井下所有的活儿我都会干。我们这次分配的大学生全在四矿。在这些大学生中,我是第一个被提拔为技术员、工程师的。我在当总工程师期间,把矿井改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四矿年产煤60万吨,经过改造年产煤360万吨,提高了5倍。花钱不多,效益不少。我把这个矿拆了拆、重新整合,产煤量就成倍增长。当时,大家很惊讶,这是设计上都做不到的呀。大庄矿设计年产煤90万吨,改造后一年就提升到145万吨。平煤集团经济效益的五项指标在全国排首位。原来每年交税才几百万元,改造后是两个亿。经济效益上去了,大家收益就好。工资花不完。这时,那个馍我能吃不饱吗?

当选院士,我依然选择回报母校

在学校学习的时候,领导、老师和同学们也给我很多帮助,我也终身不忘。我当选院士后,很多的大学闻风而来,开出的条件也很高,聘请我过去工作。这时,我的母校也找我了。于是我就回来了。母校的条件赶不上一些大学,但我记着母校的情分。

2004年1月,我受聘母校,成为河南理工大学教授,也是第一位在学校全职工作的院士。出任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等职,我有一个理念,不忘母校培养之恩。有人问我怎么当上院士的,我先说母校对我的培养。我想留在母校,为母校发展出点力。

对青年的寄语

第一敢于舍得。舍得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注入进去,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第二要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要善于干实事。第三,只有门门通,才能一门精。没有全面,就不会有突出。同时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搏击进取,敢于思考。尚德诚信,笃行慎思。这几句格言,是我一直遵守的。尚德诚信是基础的。人心不诚,干啥不灵。俗话说:“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诚信为本,这是最基本的品德。

张铁岗

作者简介:张铁岗,1945年9生,教授级高工,安全技术及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许昌县人,曾任平煤集团公司总工程师。1966年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现河南理工大学)采煤系,分配到平顶山矿务局工作。长期在一线致力于煤矿工程、科研与安全技术工作。现为河南理工大学教授,河南省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矿业组副组长,中国煤炭劳动保护协会安全与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矿业协会副会长,河南省煤炭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俄罗斯斯科琴斯基矿业研究院学术委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在平顶山十二矿采煤。他们对焦作矿院说。我找到他们说我没有报你们学校。我是在鹤壁矿务局四矿(当时叫梁峪矿)毕业实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