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其栵(1930–),男,1951年中山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1956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第一届“工程控制论”研究生,师从钱学森先生。毕业后,研究领域为控制理论与应用,历任中国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系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电工数学委员会理事,广州市自动化学会理事长,《自动化学报》编委,《控制理论与应用》副主编(第一—四届),荣获国务院特殊贡献奖。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美国伦沙拉理工学院(Renssa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日本东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进行讲学与研究。在美国,被选举为美国纽约科学院会员(Member,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及美国电工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 IEEE)。
涂其栵教授在三号楼门前草坪
翻开华南理工大学熠熠生辉的校史长卷,涂其栵宛如一颗执着而闪耀的星辰,以其对控制领域的深厚热爱与不懈探索,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的一生,与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有着深厚的师生缘,在自动化控制领域深耕细作,参与创立《控制理论与应用》编辑部,退休后依然为母校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书写了一段充满传奇与奉献的篇章。
1930年,涂其栵出生于地处闽粤边境、汀江东岸秀丽的小山村—大埔县青溪镇大坑头,在艰苦的年代,他始终保持学习的优秀习惯,并在194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山大学电机工程系,于1951年毕业。1956年,中国科学院首次招收研究生,涂其栵把握住了机遇,凭借他本科阶段的扎实基础和持续的专业精进,成功被录取为钱学森先生指导的“工程控制论”研究生,迎来了他人生中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踏上学术征程,进军科研殿堂。
涂其栵教授与导师钱学森先生沟通论文的书信
“做研究要有创新”。初次与钱学森先生见面,涂其栵便收到了这一句满含教诲与期望的嘱托。彼时,新中国的科技事业正亟待蓬勃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下,钱学森先生冲破重重阻碍归国效力,这份赤诚的爱国情怀深深震撼着涂其栵的内心。在钱学森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涂其栵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扎根于控制领域,如同海绵吸水一般,迅速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库。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目睹了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能挺直脊梁,在艰苦卓绝的科研环境下,毫无怨言地日夜奋战。从简陋的实验室到偏远的试验基地,处处都留下他们坚毅的身影。在日复一日的师长教诲中,涂其栵为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事业的无限热忱所感动,更被他们深藏心底、炽热燃烧的爱国之情所激励。潜移默化中,这些优秀品质成为了他为人和治学的信条。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几十年来,涂其栵始终以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秉承“一辈子一件事”的执着精神,在科研的海洋中不断探索、笃志前行,立志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全部力量。
涂其栵教授曾写文回忆导师钱学森先生
“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它只能建立在一定的专业基础之上”。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教师,正式接起了教书育人、科研强国的重担。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简陋的实验室、有限的科研资源并没有成为涂其栵前进的阻碍,反而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斗志。从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中的难题攻克,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沉浸在每一个环节复杂的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中。他常常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性,反复进行实验,直至深夜;为了一个理论的突破,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与同行们深入探讨......数不清的文献,数不清的草稿纸,数不清的实验,都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和深刻的思考。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有了钱学森先生的影子,严谨治学、因材施教,不畏困苦、奋勇拼搏。
涂其栵教授翻译出版的书籍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华夏大地,为无数心怀壮志的逐梦者开辟出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广阔天地。涂其栵便是这众多追梦者中的一员,他与自动化学科在时代的浪潮中紧紧相依,与共和国一同成长、一同奋进。
得益于改革开放,我国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科研条件逐步改善,科技工作者的春天到了。涂其栵把握住了契机,一方面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理念与技术,另一方面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做研究,深入工厂车间了解传统制造业自动化转型痛点,走进田间地头探寻农业自动化需求,为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了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身为广东省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常务委员,涂其栵深知自身肩负的使命与责任,积极为控制领域的发展建言献策,为控制领域的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在政策研讨与制定过程中, 面对复杂的产业升级难题,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专业技术障碍,实现高效沟通,为精准决策的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研成果既要服务生产,更要及时传播,让更多同行及时看到,学术只有经得起讨论,才有持续发展的前景。涂其栵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与卓越的组织才能,与李树英等教授一同亲赴北京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与关肇直教授商谈合作,成立了《控制理论与应用》编辑部。1984年,《控制理论与应用》期刊成功创刊,并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控制领域的三大重要期刊之一,为我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坚实的平台,促进了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和学术氛围的日益浓厚,助力学界同仁拓展学术视野、增进学术互动、传播中国声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控制领域新生力量,为我国控制学科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涂其栵教授介绍其参与创办的《控制理论与应用》期刊
岁月流转,涂其栵步入了暮年,但他对学校的那份责任心与热爱丝毫不减,依然坚守在他热爱的学术沃土上。华南理工大学东区教工宿舍一栋小黄楼的二楼,是他朴素而简单的居所,房间的四壁被各类学术书籍和研究资料簇拥,仿佛在诉说着涂老先生一生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他的眼神中始终闪烁着对科研和教学的热情,他时刻关注着学校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发展动态,积极参加学院专业座谈会,为专业的课程设置、科研方向等提出宝贵的建议。在任何其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发挥价值的时刻,这位令人尊敬的退休教师都毫不犹豫的全力以赴给予支持,展现其始终如一的教育情怀和奉献精神。数十年来,涂其栵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默默地守护着学校这片他奉献了一生的教育沃土,用自己的余晖持续温暖着华南理工大学和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这个大家庭。
涂其栵教授晚年接受采访
“作为一名老师,应该要有博爱精神,能教学又能科学研究,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做到教到老,学到老”。2024年国庆,涂其栵这样寄语中青年老师。在华园的50年里,他也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老科学家的高尚品德和对科学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自动化学院师生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扛在肩头,在学术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以奋斗之姿书写科技进步壮丽画卷。
涂其栵的一生,是与学术相伴、与教育相系、与学校相依的一生。他与钱学森先生的师生情谊成为他学术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源泉,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深入钻研彰显了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而尽职尽责的晚年生活则完美诠释了他对学校的深厚情怀。他的事迹,将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AUers砥砺前行的精神丰碑,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让师生们深刻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奉献精神与学术坚守。
撰稿丨博二支部 李旺
编辑丨李旺
初审丨叶梓晴
复审丨苗焕玲 李旺 韦怡
终审丨申宏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