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学”到“行”,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加强党建引领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与感染力

2025-06-25 08:44:14 赵嘉伟

近日,光明日报对我院党建与事业融合,促事业高质量发展,党建引领思政教育,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感染力所取得的工作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组织师生翻译的多语种《雷锋故事翻译集》正式出版。该译著以英语、法语、日语、德语、俄语、朝鲜语6种语言呈现,收录15篇经典雷锋故事及其生平简介。

依托湖南雷锋纪念馆等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外语专业学生担任多语种志愿讲解员,出版雷锋故事翻译书籍,是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坚持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协同发展的缩影。

这些年,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立足国家“双一流”学科优势,通过教学改革、实践融合、资源整合与国际传播,打造全方位育人体系。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室内讲座与室外实践相结合;参观革命先辈故居,开展双语朗诵、短剧展演等实践活动……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展了“和教授一起看天下”等一系列主题思政实践活动。

为不断强化党建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学院根植三湘四水,将湖湘文化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和系统研究,推进红色资源与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相结合。先后开发“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专题”“湖湘文化传承传播”等10余门国家级、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打造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外语课程思政体系。同时通过特色党建育人品牌活动,开展“语你同行”社区课堂、国别区域文化课堂,指导学生开展多语种党史宣讲、红色经典诵读等,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近日,由湖南省总工会及湖南师范大学工会牵头,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携手曾艳钰乡村外语教育创新工作室,赴湖南省邵阳市天子山五一小学开展了送教帮扶系列活动。“我们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乡村,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未来,计划进一步扩大项目范围,覆盖更多的乡村学校,让更多的乡村孩子受益。”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讲。

这些年,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推进国际传播和乡村振兴,学院与多家政企单位合作,打造马栏山译制中心等科研实践平台,推进地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设立17个“乡村外语教育实践基地”,深入中西部民族地区及边远贫困地区中学开展定点定期志愿帮扶等科研实践活动。学院承担了“中国·十八洞”中英文网站的英文翻译与审校工作,网站上线仅8个月,总点击量已超过1000万次,其中英文版点击量超过700万次。此外学院还优化了长沙和张家界等地国际语言环境,对外呈现了中国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与巨大成效。

戴上AR眼镜,目光投向明代画家张龙章所绘的“潇湘八景·江天暮雪”作品,孤舟、流云、飞雪等瞬间灵动,跃然于镜片之上。伴随镜腿内置扬声器中播放的中英文音频讲解,流传千年的潇湘八景图在虚拟与现实的交互中多模态呈现开来。这是本学期湖南师范大学语言与文化研究院、外国语学院开设的“湖湘文化传承传播”课程基于数智技术进行的教学创新探索场景之一。

为了用科技赋能课堂,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借力数智技术的创新驱动优势,依托自主创设的国内首个智慧外语课程思政自主学习平台,多维整合课程视频、电子教材、案例分析等教学素材,并通过数字助教、智能学伴等新型机器辅助教学形态,利用大数据收集、分析和识别学生特点、意图、需求及偏好,打造个性化、智能化、沉浸式、体验式的虚拟学习情境,打破了课程思政时空限制,有效提升了课程思政的传播力、渗透力与引导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创新育人模式,构建多元融通的课程矩阵,强化实践育人导向,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沈贤岚说。


责任编辑:易小源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立足国家“双一流”学科优势,通过教学改革、实践融合、资源整合与国际传播,打造全方位育人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