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志愿行:薪火青年的红色接力

2025-09-09 20:03:44 吴静

暑期里,由物电学院物理系学生党支部组建的“薪火青年”宣讲团以“红色薪火相传,暑期研学实践”为主题,开启了一场特殊的“接力”——在淮安市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淮安市张纯如纪念馆、淮安市博物馆、淮安市周恩来纪念馆四地,用志愿服务串联起红色足迹,让历史故事在接力中焕发新生。

第一棒:旧址前的“历史翻译”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的石板路上,宣讲团成员接过的第一棒是“历史翻译”。他们带着提前整理的史料卡片,为参观者“解码”文物:将泛黄文件手稿里的政策条文,转化为军民共建的生动场景;把行军地图上的标记,还原成当年战略部署的故事;对着锈迹斑斑的生产工具,讲述军民白手起家的日常。一本边区干部日记成了“热门展品”,成员们轮流诵读“见百姓笑颜便觉值得”的字句,让参观者在驻足中读懂初心。活动结束时,他们将整理好的讲解词手写本留在旧址服务台,上面还标注着“哪些段落容易让老人落泪”“孩子最爱问的三个问题”,为下一批志愿者提供贴心参考。

第二棒:纪念馆里的“记忆守护

张纯如纪念馆内,接力棒变成了“守护”。成员们分成两组,一组在“黑暗岁月”展区协助整理幸存者口述资料,为影像资料标注时间线;另一组在“真相追寻”展区当起引导员,向参观者展示张纯如手稿上的修改痕迹,讲述她为核实一个细节辗转多国的经历。遇到老年参观者,他们主动递上放大镜,逐字念读展品说明。离开前,大家共同制作了“真相守护者”签名墙,米黄色的展板上,稚嫩的孩童手印与老人的钢笔字交错,成为对历史最郑重的承诺。

第三棒:博物馆中的“时光导游”

淮安市博物馆的“接力点”设在展厅转角。宣讲团成员化身“时光导游”,带着游客穿梭在“楚韵汉风”与“漕运中枢”之间。在陶器残片展柜前,他们用通俗语言讲解文物年代与工艺;面对复原的漕运场景,结合老照片讲述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繁华。同时,他们协助馆方维持秩序,提醒游客爱护展品,还帮小朋友们解答“古代船只会不会迷路”之类的问题。有位家长在留言本上写道:“孩子说,原来博物馆里藏着这么多‘古代小秘密’。”

第四棒:纪念馆外的“精神传递”

周恩来纪念馆的接力,重在“传递”。在《我的修养要则》手稿前,成员们为参观者逐句讲解,结合生活实例解读“要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等准则;宣誓厅里,他们协助组织入党宣誓仪式,带领新党员重温誓词。活动尾声,大家收集了50多条参观者的感悟,手写在明信片上。这些贴着红色邮票的卡片,将从纪念馆出发,寄往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随墨香飘向更多青春心灵。

这场跨越四地的志愿接力,留下了150余份手写讲解笔记、200多条参观者留言,还有那面写满名字的“真相守护墙”。红色的火种,正在一场场接力中,从旧址的石板路延伸到校园的林荫道,从纪念馆的展柜前传递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让历史的回响始终清亮,让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

mmexport1757418723513

图为苏皖边区政府旧址。

mmexport1757418734437

图为苏皖边区政府旧址。

mmexport1757418747585

图为周恩来纪念馆。

mmexport1757418751335

图为淮安市博物馆。

Image_1750041894091

图为张纯如纪念馆。

mmexport1757418376838

图为宣讲团现场。












责任编辑:李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由物电学院物理系学生党支部组建的“薪火青年”宣讲团以“红色薪火相传,暑期研学实践”为主题,开启了一场特殊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