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堂春院士:构筑精准预防壁垒,从职业健康到全民环境健康——基于大证据的基层突破与个体化实践

2025-10-29 11:40:17 医学论坛网 梨九


微信图片_2025-10-23_111823_625

当前,我国职业健康与环境卫生领域面临双重挑战。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邬堂春在接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专访时指出,尽管随着社会进步,法定职业病发病率大幅下降,但基层职业健康监测能力的不足,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骨骼肌肉疾患和传染病等“非法定”职业相关疾病负担悄然攀升。这些疾病不仅严重威胁劳动者健康,更对我国劳动力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这一挑战的紧迫性,与国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相连。邬院士强调,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中,保障人民健康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石。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进程,如何让劳动者“活得长、活得健康”,有效保护宝贵的人力资本,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慢性病,作为最主要的健康“杀手”和生活质量“侵蚀者”,其防控形势尤为严峻。

如何应对挑战?邬堂春院士指出,其核心在于“预防为主”。他表示,亟需融合流行病学、环境科学、工程学及数据科学等多学科力量,构建更精准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发展有效的环境暴露早期预警策略,这是提升基层防控效能的技术关键。

微信图片_2025-10-23_111742_301

邬堂春 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同济医学院院长,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教育部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国际细胞应激学会主席,现为中国医师学会副会长兼公共卫生医师分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副主编等。长期从事空气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在揭示空气污染病因、阐明发病机制和制定预防对策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在JAMA、NatureJ Clin OncolCirculation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许多著名期刊(Ca Cancer J Clin、 JAMA)等高度评价其研究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指导研究生1人获全国优博、3人获提名奖。注重把学科和科研优势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优势,主持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先后获得国家杰青等。

从风险识别到基层落地:职业健康评估与预警的技术突破


针对职业健康领域的深层症结,邬堂春院士指出,当前基层工作的核心矛盾,已非单纯资源匮乏,而在于风险评估模型精准度不足与预警策略基层适配性欠缺。这对临床及公共卫生医生意味着,防控思路亟需向精细化管理暴露与健康关联的链条转变。

邬院士强调,传统评估多聚焦法定职业病,但职业人群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等,实则与工作环境中粉尘、化学物暴露及久坐负荷等十余项核心因素密不可分。构建精准模型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流行病学提供人群暴露发病关联数据,环境科学解析车间微环境及个体防护实际效能,工程学优化监测设备基层适用性,大数据支撑动态风险实时更新。这种多学科协同,能助力医生在临床中更精准识别职业相关疾病,突破法定病种局限。

在三级预防体系中,邬院士着重强调,包括病因预防、风险预测在内的一级预防具有极高成本效益。例如,预警模型识别特定车间一氧化碳浓度与工人心肌缺血的关联阈值,即可提前干预,规避急性事件。“这对基层医生尤为关键,”他阐释道,“资源有限时,精准预警能替代大水漫灌式筛查,显著提升防控效率。”

为实现这一目标,亟需提升基层医生技术能力与科普能力的双重素养。邬院士指出,基层医生需具备将复杂模型数据转化为临床可操作建议的能力,同时要能用群众易懂的语言解释职业暴露风险。这种能力不仅能让评估模型真正发挥实效,提升基层职业健康防控效能,更能帮助群众理解风险来源,主动配合干预措施,从源头减少职业相关疾病的发生。

从灶台到呼吸:清洁能源与通风如何筑牢基层健康屏障


邬堂春院士将目光聚焦于一个长期被忽视却影响深远的公共卫生问题:室内空气污染,尤其是农村地区广泛使用固体燃料(柴、煤)造成的健康威胁。他援引数据指出,我国农村地区约5.1亿居民仍依赖固体燃料,其燃烧产生的室内PM2.5浓度可高达惊人的2000至5000 μg/m³,相当于居民每天在75 μg/m³的环境下生活,远超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日均15 μg/m³)。

“更令人忧心的是认知的鸿沟,”邬院士强调,“许多居民,甚至过半受访者,认为这种祖辈沿袭的生活方式无害。”这种高暴露与低认知的错位,构成了改善基层健康环境的巨大障碍。

邬院士团队主导的覆盖中国10个地区、逾51万居民的世界最大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与使用清洁燃料相比,使用固体燃料显著增加全死因死亡风险。研究估算,由此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每年造成中国超过150万居民过早死亡。然而,一旦停止使用固体燃料,城乡居民的死亡风险呈现快速、显著的下降,尤其在改用清洁能源后的前三年,健康获益最为明显。

尤为关键的是,研究首次量化了被长期低估的“通风”价值:在农村和城市环境中,采取有效通风措施(如使用排风扇、抽油烟机)所降低的绝对死亡风险,其效果接近甚至部分优于直接改用清洁燃料。干预试验证实,抽油烟机可显著降低厨房烹饪时实时PM2.5浓度达70%~80%,同时减少多环芳烃等多种污染物暴露,并观察到相关健康指标的改善。暴露于燃烧产生的多环芳烃,其体内生物标志物(如血浆BPDE-Alb加合物)水平升高,被证实与多种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

邬院士强调,“花最少的钱解决最常见、最多发的问题”是核心原则。推广如江苏南通验证的“改良灶具(优化燃烧)+鼓风机(助燃)+排风扇/抽油烟机(排烟)”组合模式,即可大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在能源条件允许的地区,逐步改用电力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是终极目标。邬院士特别指出,这些干预不仅惠及整体人群,研究更证实其对患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的人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使其成为极具成本效益的群体和个体健康管理策略。

深挖长期低剂量暴露,铺就个体化预防之路


邬堂春院士特别关注环境中那些不易察觉却影响深远的“隐形威胁”——长期低剂量的化学物暴露。他指出,随着部分传统污染得到控制,多环芳烃(PAHs)、某些禁用且难降解的内分泌干扰物(如硫丹)等新型污染物,正通过水、食物链悄然进入人体。虽然剂量不高,但它们的持久性和累积效应,与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慢病的发生发展紧密关联,成为健康领域的新挑战。

破解这些暴露的健康谜题,关键在于锁定“微环境”并运用精准方法。邬院士强调,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空间(如车间、厨房)才是健康影响的“主战场”。其团队系统整合大规模生物样本库(如血液)分析体内污染物负荷,结合高灵敏度环境介质检测技术,尝试阐明复杂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多环芳烃等暴露标志物与部分消化系统癌风险间,存在显著的“J型”非线性关联——这意味着在低暴露水平下风险相对平稳,但超过特定拐点便会陡增。

基于对群体规律,邬院士推动预防向个体化精准迈进。他强调,群体证据是基石,但预防需精准锚定个体风险。为此,其团队正构建基于个体问卷的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通过问卷信息识别个体核心危险因素(如特定职业暴露或生活习惯),进而通过医患协作,制定并实施针对性干预策略。这种“群体导航,个体落实”的模式,旨在显著提升预防效能与依从性。

科学探索的终点,是赋能基层与临床实践。邬院士举例,明确厨房油烟作为非吸烟女性肺癌的关键风险因素,揭示特定污染物与乳腺癌的潜在关联,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病因认知,更使医生在诊室中能更敏锐地识别高危人群,更精准地评估个体环境健康风险,并为制定个性化的早期干预方案——从生活方式调整到暴露规避——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结语




应对职业与环境健康挑战,必须依托大样本队列和高级别研究产生的坚实科学证据。这些证据是制定精准政策、标准、指南,推动有效科普与实际行动的根本支撑,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达成此目标需多路径协同:持续提升基层监测与预警能力;重点突破室内外环境质量改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与有效通风;尤为关键的是攻克认知鸿沟——通过深入基层、通俗易懂的科普,将复杂科学转化为可行动指南,这是促成行为改变的核心;同时发展个体化风险评估与干预模型,并持续探索长期低剂量暴露及体重体脂管理等新兴风险因素。这套以科学引领、覆盖群体与个体、融合技术干预与认知转变的综合策略,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坚实路径。





责任编辑:梨九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尽管随着社会进步,法定职业病发病率大幅下降,但基层职业健康监测能力的不足,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骨骼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