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梦工场畅谈精准智能设计育种

发布时间:2023-05-24 09:04:47

5月20日下午,由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科学技术协会和青年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科研梦工场第21期在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D座六楼报告厅举行。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等单位的作物育种、工程化育种、生物统计、人工智能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五名学者围绕精准智能设计育种主题展开学术交流与讨论,山西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和博瑞迪、华为、武汉人工智能中心、谷丰光电、华育和创等单位相关人员参加交流。本次活动由交叉科学研究院李林教授主持。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番兴明研究员以“温带与热带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为题,从玉米增产的基本条件、机械设备、育种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展开解析,总结热带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选育问题,并基于玉米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我国玉米种业在良种研发、生产量、企业销售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产生原因及提出玉米种业发展建议与对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工程化育种专家黎亮研究员从工程化育种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玉米工程化育种实践与思考。结合单倍体育种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科学研究、生产效率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提出全基因组预测落地应用的方案,并通过思考开源育种的方式和可能性,对未来育种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生物统计专家李慧慧研究员以“作物育种大数据驱动的生物统计研究”为题,提出多组学信息与现代育种技术有机结合提高育种遗传进度的整合策略,阐释机器学习和全基因组选择的内在联系,表明整合多源异构大数据,能够有效提高数据预测精度,并同时介绍DNNGP软件的研发和引用,以期促进人工智能和育种技术的结合。

我校理学院人工智能专家李伟夫副教授就人工智能算法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展开论述。介绍将深度学习算法应用到玉米基因测序中的实验成果,体现3-mer编码相比于k-mer编码在数据处理上的优势,通过对精选基因的有效验证体现算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利用深度学习算法预测猕猴桃的产量研究过程,说明果园3D重建对于智慧农业的发展应用。算法作为大数据与育种工程的桥梁,它的发展和深入对育种研究大有裨益。

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作物信息学专家李林教授以“基于群体生物大数据的精准智能设计育种”为题,介绍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的优势与应用,在解释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与大数据智能设计的关系后,详细介绍其精准智能设计育种联合体CropGPT的研发过程,结合基础种源、高质量群体、精准基因型、大田高通量表型、精准智能设计算法、组合测试六个方面详细介绍CropGPT的设计思路,并期待CropGPT的发展前景。

最后,李林发布了面向全国育种家的作物精准设计育种联合体合作项目,邀请生物种业全链条相关专家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全国智能设计育种体系建设,助力我们生物种业振兴。

报告结束后,在场老师和学生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并进行了讨论交流。

责任编辑:徐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月20日下午,由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科学技术协会和青年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科研梦工场第21期举行。
    高校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