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强国行”成果展示|华中农业大学:心怀国之大者,做强农兴农排头兵

发布时间:2025-06-10 10:53:48

华中农业大学遗传教研室教工党支部现有党员33名,其中教师党员18名(教授14名),博士后党员15名。党员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人才10人,正高级专家14人。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肩负“宏农学,扬国光”强农兴农使命,通过“小我融入大我”厚植师生家国情怀,培育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时代新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聚焦“四个面向”,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争做强农兴农排头兵,着力打造世界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

近年来,党支部获批创建“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支部1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作物学会杰出人才奖、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2人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1人获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

凝心铸魂,心怀国之大者矢志报国

学者示范学,学深悟透。支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系列重要讲话作为重点学习内容,高岗教授党员在“真学”和“学真”中教育引导青年党员牢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和“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更加主动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农业强国建设。

油菜团队党员教师跟随傅廷栋院士一行考察高产高油油菜新品种

学者示范讲,固本夯基高岗教授党员率先垂范,围绕“三农”“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一带一路”等主题面向党支部讲授专题党课,面向师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读精讲”。张献龙教授以“30年如一日‘种棉花 ’”为题通过中青网面向16所高校青年大学生讲授“思政第一课”,以“奋斗才能无悔”为题通过学院“名师讲思政”活动为700余名毕业生党员讲“最后一堂党课”。郭亮教授、王茂军教授等连续3年参加学校“青年科学家面对面”活动,面向全校师生讲述个人的奋斗故事和家国情感。

玉米团队教师在田间地头调研

学者示范带,培根铸魂。切实发挥党支部在师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导引、成长导向、发展导航作用,以用心用情的温度提升服务师生的实度,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带领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路上蹄疾步稳,党支部党员教授主动担任20余位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双导师”,一对一、手把手帮助教学活动开展、基金项目申请等工作,助力青年教师过“教学关、科研关”,近三年14位党员教师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学者示范带动下,党支部发展高知群体党员2人。引领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创先争优,实施“党建质量提升源头工程”,深化党建带团建,由党员教师担任“红色导师”,覆盖学生党团支部10余个。

张献龙教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

立德树人,培养农科拔尖创新人才

潜心育人,站好教书育人讲台。党支部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教育引导党员教师在“三尺讲台”建功立业育新人。支部共承担《普通遗传学》《植物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8门本科生核心课程和5门研究生课程,党员教授主动上讲台,为本科生主讲基础课程5门,带头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加强教学资源创建,独立建设首批全国虚拟教研室,主编教材3本,建设网络资源共享课1门,开设百门精品实验课1门。推进新农科建设,把学科专业优势转化为传统农科改造升级的智慧与方案,深度参与“智慧农业”专业建设。

春风化雨,构建问学育人情境。党支部传承弘扬百廿年办学中形成的“问学”文化,构建了求真、崇善、尚美的问学育人情境。搭建师生面对面交流问学平台“问学斋”“求索苑”,累计举办交流活动300余场,有效助力本科生进入学术殿堂、研究生进入科技前沿,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影响4000余名青年大学生成长。承办“党员半月谈”12期,师生党员同论时事热点、同讲奋斗故事、同学典型榜样。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网、央视频道、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网等媒体报道张献龙教授 “仰望星空探学术,扎根大地务‘三农’,深耕博采报国家”等先辈先贤、大先生科技报国故事20余篇。

党员教师张献龙院士为师生讲思政课

耕读报国,拓展耕读育人场域。党支部把学校“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和“不张扬、不浮躁、不盲从”的学校品格,通过党员教师带动引领学生耕读宏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耕读精神转化为个人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开展“党旗田野”行动,深化同涉农企业、地方科研院所党支部结对共建,做到同题共答、一题多答,让鲜红的党旗成为沃野千里中的最亮色。依托党支部岗位科学家资源,开展“与岗位科学家同行”实践,深入湖北荆门、甘肃和政、新疆石河子、吉林白城、浙江苍南等地方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归国青年教师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农情。依托“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走进延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

支部党员教师代表赴湖北荆门沙洋油菜示范基地开展“乡村振兴荆楚行”

强农兴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聚焦“四个面向”,深化有组织科研。党支部坚持“四个面向”,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眼重大产业技术问题,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形成了“油菜遗传改良创新”“棉花遗传改良”“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和分子育种”“小麦改良与创新”“大豆遗传改良”科研团队集群攻关。通过科研团队集群带动中青年人才梯队建设,近三年引进青年教授5人,党员教师在国际大会做学术报告交流50人次,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编委10余人,有力推进世界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高地建设。

聚焦大国粮“芯”,勇闯科研无人区。支部成员勇闯科研“无人区”“高寒区”,发挥先锋示范引领作用,聚焦农业种业“卡脖子”问题,擦亮中国种业“芯片”。积极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棉花团队奋力10年致力于探索棉花异源四倍体亚基因组调控棉花纤维发育与品质形成的机理,进一步推动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优质高产的棉花品种。油菜团队围绕油菜含油量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重大需求,稳稳抓牢油瓶子。玉米团队聚焦玉米和水稻“趋同选择”研究,阐明了玉米和水稻数千万年来驯化改良所遵循的共同规律,促进玉米和水稻的产量分别提高10%和8%,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相关成果入选2022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支部党员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发表100余篇高水平学术成果,赢得国内外作物学同行的高度认可。

张献龙院士现场介绍棉花团队教科产一体化研究成果

聚焦立地惠民,助力乡村振兴。党支部党员始终把“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作为行动指南,坚持科研成果须“顶天立地、育人惠民”。棉花团队历时15年,通过棉种间杂交创制1800余份新种质,育成华棉2270、华棉702等4个国审棉花新品种,近3年累计推广500万亩,科学解决了新疆棉花品种高产、优质、抗旱协同改良的问题,为新疆棉花生产提供了品种和技术支撑。油菜团队开展耐盐碱油菜资源筛选、品种选育和相关基础研究,繁育出“饲油2号”“华油杂62”“华油杂158”等耐盐碱油菜品种,全国累计示范面积达1000万亩。党支部积极发挥组织优势,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先后与先正达、大北农等种业公司加强优良品种和特殊农作物种质资源培育合作,近三年为民增收累计达1000万元。支部党员每年在基层开展技术指导100余人次,足迹遍布国内20多个省市,举办各类专题培训50余场次,培训农民和技术人员3000多人次。

油菜团队党员教师跟随傅廷栋院士在金榜村查看抗根肿病油菜新品种长势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华中农业大学遗传教研室教工党支部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建强支部战斗堡垒,不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奋勇当先,以质图强、融创致新,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努力争做强农兴农的排头兵。


责任编辑:熊攀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华中农业大学遗传教研室教工党支部争做强农兴农排头兵,着力打造世界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