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遗传教研室教工党支部的育人改革与实践(三)—— 问立己之本,学道理

发布时间:2025-06-22 16:27:01

【编者按】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统筹把支部建在教研室、科研团队上,以支部建设为支点,努力推动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良好局面。遗传教研室教工党支部,覆盖粮棉油优势学科,拥有卓越的师资队伍和庞大的科研资源,为学院育人改革与实践提供了诸多样板与范例。现以“四问四学”为题,推出遗传教研室教工党支部系列育人改革与实践。

青年一代要回答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人生之问,首先要从历史传承中汲取精神养分,在叩问初心中锚定奋斗方向。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遗传教研室教工党支部聚焦问立己之本,学道理育人主线,通过深挖学科红色基因、搭建师生共话平台、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引导青年党员在学科史中明理增信,在科学家精神中崇德力行,为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新农人筑牢信仰之基。

讲好变革故事。学院已有120多年发展史,传承自 1898 年办学初张之洞提出的“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办学理念,始终注重在变革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世纪60年代,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在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的同时,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3 级师资班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21世纪初,在传承重视实践育人的基础上,开始了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构建了“三田三早”实践育人模式。结合国家农科人才培养需要创新开创“硕彦硕果计划”“张之洞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新时代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新建首批智慧农业专业,在改造传统农科的过程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通过新生开学季讲好学院变革故事,让学生了解学院发展变革与时代同步的内涵。

图片1

图片2

讲好先贤故事。120多年来,胡仲紫、许传桢、柯象寅、刘后利、章锡昌、杨曾盛、杨新美等老一批知名专家在狮子山耕耘万象、立德正身。上世纪20年代,胡仲紫先生培育的胜利籼水稻品种、许传桢教授培育的南特号水稻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对当时我国水稻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刘后利先生读大学时研究水稻,之后抗战需要,开始研究棉花;为响应国务院关于在南方大力发展油菜的号召,他改为从事油菜研究,为我国开辟了一个新的“小作物”(油菜)研究领域。80年代初,杨新美先生到湖北随州三里岗,采用“两带一指导”方式,使三里岗区村村办菇场、户户种香菇致富,他也成为了三里岗的“菇神”。学院深度讲述杨新美先生踏遍青山为菇农、刘后利先生奠定中国油菜研究基础的为民情、报国志故事,引导广大青年心怀国之大者,其“科学家精神”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强劲动力。

图片3

讲好学人故事。通过“大先生”为师生“插上信仰的翅膀”,体悟到与时代共成长的道理,种下“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种子,引导学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学院围绕“名师讲思政专题,邀请傅廷栋院士以“努力学习,做好准备,为国家贡献力量”为主题与青年大学生交流学习成长经历及当油菜“傅科长”为科学奉献一辈子的故事;国家教学名师张献龙、曹凑贵教授与学生交流“奋斗无悔”的成长奋进故事;彭少兵教授与学生交流国外求学路及对再生稻研究的笃定与坚持;严建兵教授讲述他的成长与选择等等。围绕“党员半月谈”专题活动邀请姜道宏教授等知名学者讲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倡导。融进日常讲好学院“师德先进个人”朱龙付教授、王满教授等育人典型故事,倾情讲好青年科学家郭亮、谢卡斌、谢甲涛、王茂军、熊栋梁等归国投身科学研究的美丽青春故事

图片4

图片5

从教学变革的初心叩问,到院士课堂的信仰传承,从田间地头的躬身实践,到人生选择的坚定作答,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遗传教研室教工党支部以问立己之本破题,以学道理立身,构建起培根铸魂的育人闭环。


责任编辑:熊攀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遗传教研室教工党支部的育人改革与实践(三)—— 问立己之本,学道理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