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馆见侨史育新人:亲和力思政课和实践教学品牌相互促进

发布时间:2025-05-30 09:21:38

作者:赵建伟

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育人实际,充分发挥江门资源育人优势,立足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积极对接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李少石事迹纪念馆、卢国沾故居等单位,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按照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的思路,联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项目,校馆合作共同培养培训教师讲解员,提高教师现场沉浸式教学能力,有效推进“大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联手打造了全员全覆盖的“馆见侨史、见证复兴”等实践教学活动品牌,做好建设社会实践“大课堂”答卷。从而通过实践教学有效增强大学生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增强了思政课吸引力

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以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思政教师,高质量落实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李少石事迹纪念馆、卢国沾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了65场次、覆盖9300多人次的实践教学活动。

1

师生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侨”见奋斗历程育爱国

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校馆携手深入挖掘侨文化资源中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充分利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序厅”“远赴重洋”“拼搏海外”“融通中外”“推翻帝制”“铸就丰碑”“追求光明”“中华儿女大团结”“结束厅”等九个部分4万多件(套)馆藏华侨实物,通过丰富的展览内容和生动的历史故事,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华侨华人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思政课程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如现场讲解、互动问答、情景模拟等,通过具有沉浸感、体验式、互动性等特征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侨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同。此外,还邀请了博物馆的专业讲解员和资深研究人员,为师生们提供专题讲座和深度解读,进一步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和认知深度。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华侨华人的奋斗历程和卓越贡献,更深刻体会到了爱国主义的真谛和时代价值。

3

赵建伟老师开展现场实践教学

最触动在场师生的是“侨与新中国”主题展厅。泛黄的报纸上,华侨们踊跃捐款捐物支援抗战的报道;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冲破重重阻碍归国建设的手稿……这些展品让在场师生深刻理解到,无论身处何方,华侨华人始终与祖国命运休戚与共。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的事迹,让在场师生看到赤子之心的磅礴力量;钱学森辗转回国的珍贵影像,更让在场师生感受到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深沉情怀。实践教学中,赵建伟老师分享的一个故事令学生们难忘:一位印尼华侨在海外经营中餐馆,坚持用家乡的食材和手艺传递中国味道,还定期组织华裔后代学习中文和传统节日习俗。这让大家意识到,华侨华人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参与者,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在异国他乡播撒文明火种,用实际行动搭建起中外交流的桥梁。走出博物馆,夕阳的余晖洒在建筑外墙上,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展品依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这次实践让大学生们明白,华侨华人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的故事值得被铭记、被传承。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接过精神接力棒,在全球化浪潮中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篇章,让华侨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红色文化育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携手李少石事迹纪念馆和卢国沾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开展现场教学等形式,校馆联手将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生动教材。学生们在李少石烈士的事迹中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在卢国沾先生的故居里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国情怀。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们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立志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合作,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有力支撑。

2

高利荣老师组织开展实践教学

巫欣怡同学在春季学期参观完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写道:参观江门华侨博物馆,深刻感受到华侨华人的奋斗史与家国情怀。馆内丰富的文物、影像和场景复原,生动展现了近代华侨远渡重洋、艰苦创业的历程,以及他们心系故土、支援祖国建设的赤子之心。此次实践教学不仅加深了对华侨文化的理解,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传承华侨精神,勇担时代使命,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柳欣颖同学在实践教学总结中写道:在华侨华人博物馆的实践教学中,我仿佛推开了一扇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厚重之门。那些陈列在展柜中的泛黄家书、磨损的船票、斑驳的侨批,如同时光的碎片,拼凑出海外游子筚路蓝缕的奋斗史诗,让我对“华侨精神”有了具象而深刻的认知。踏入“下南洋”展区,昏暗的灯光下,仿真的船舱模型挤满了面容疲惫的移民蜡像。耳畔传来海浪拍打船舷的音效,仿佛能触摸到百余年前华人背井离乡的惶恐与期待。展品中,一位母亲留给儿子的绣花荷包上,细密针脚绣着“平安”二字,历经岁月依然鲜艳,无声诉说着离别的牵挂与对故土的眷恋。这些细节让我意识到,华侨华人的迁徙史不仅是一部生存奋斗史,更是一部情感交织的人文史诗。

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建优建强实践教学基地,以常态化生活化为基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致力于将之打造成综合性大思政育人平台。组织师生开展专题调研,深入挖掘华侨华人的历史故事,将这些宝贵资源融入思政课程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体系,因地制宜打造实践教学侨特色大平品牌。


责任编辑:王银铃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馆见侨史育新人:亲和力思政课和实践教学品牌相互促进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