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诞生20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Use of carbonates derived from CO2 mineralization as concrete fillers/

2024-10-30 22:49:08 朱江

自 1824 年英国利兹工程师阿斯普丁获授权硅酸盐水泥发明专利以来,该材料历经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是迄今用量最大的人造材料。近几十年来,世界水泥生产和使用的主战场转移至中国,其水泥产量和用量长期占比超过世界总量50%,水泥基材料的应用技术已实现“跟跑”到“领跑”,且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研发近年来也逐步走向世界前沿。

2024 年适逢硅酸盐水泥诞生 200周年,济南大学特举办“水泥诞生 200 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邀请国内外水泥基材料领域知名研究学者报告,分享水泥基材料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

111111111.jpg

2024年10月28日,济南大学建筑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举行了“水泥诞生20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的第4场报告。本场报告邀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土木工程与工程力学系副教授Shiho Kawashima,报告主题为“将二氧化碳矿化产生的碳酸盐用作混凝土填料/SCMs”。材料学院副院长侯鹏坤教授及建材重点实验室党员师生共同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

3333.jpg

222222222.jpg

Shiho Kawashima,美国混凝土协会(TCs 236 Material Science of Concrete 和 238 Workability of Concrete)、美国陶瓷协会(ACerS)水泥分会和 RILEM(TCs Processing of Earth-based Materials (PEM) 和 Magnesia Based Cements (MBC))的成员, ACI 材料杂志(现任主编)、RILEM Technical Letters 和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编辑委员会成员。 主要从事水泥流变学、加工和表征,添加剂制造和二氧化碳矿化途径。 荣获201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CAREER奖、2015年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精英、2022年美国陶瓷学会水泥部门早期职业奖等。现代建筑行业正在推动可持续建筑材料的发展,以应对资源枯竭和气候变化。

Shiho Kawashima教授介绍了可持续材料的创新加工工艺及流变学进展。通过采用可再生资源和工业副产品,如粉煤灰和矿渣,建筑材料的环保性能得以提升。此外,对材料流变特性的深入研究优化了其操控性,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能耗。结合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加工过程,确保材料质量与效率。这样的技术进步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责任编辑:姜葱葱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济南大学建筑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举行“水泥诞生20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的第4场报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