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社会实践研修班中期成果汇报会圆满结束

2021-08-07 10:45:29

2021年7月23日至24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社会实践研修班分组开展实地调研,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调研相结合,在参观采访中深入学习延安精神,丰富调研成果。

研修班同学共分为5组,在延安当地开展社会实践调研,调研选题以乡村振兴为核心,内容涉及红色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传承、红色文旅产业创新、乡村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调研结束后,研修班同学于24日晚进行中期成果汇报会,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倩老师、姚锦云老师远程与会,对同学们的调研成果作出点评并提出优化建议。

延安精神亮火种,红歌嘹亮遍九州

为进一步深化延安精神,传承红色经典,唱响革命旋律。7月24日上午,研修班“湾区红延小分队”前往东方红大剧院,在金色大厅感受革命强音,开展实地调研,并对大剧院负责人、延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秉峰进行了采访。

1.jpg

2.jpg

队员与张良部长(左三)、赵秉峰总经理(左四)合影


随后研修班同学们观看了传承红色历史、延续革命精神的舞台剧《延安,延安》。这部剧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岁月浓缩为70分钟,以欧阳坚和白雁鸣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将目光锁定在那个年代心怀理想、情系革命的有志青年身上,以主人公的回忆作倒叙,讲述了延安艰辛的革命历程。舞台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呈现综合效果,爬雪山、过草地、前线打仗等场景在舞台上都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革命军人欧阳坚的清醒坚定,知识青年白雁鸣的浪漫情怀,延安男娃栓柱的成长历程,故事梳理着一代人的青春、理想和使命,在时空的讲述与激情的演绎中为在场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3.png

舞台剧《延安,延安》


当天下午,“湾区红延小分队“寻访了两位陕西民歌歌手。首先拜访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的文世龙老师,他讲述了自己与红色歌曲结缘的经历身兼英语老师与陕西民歌歌手的文老师先后参加了浙江卫视、中央电视台等各类电视节目,将陕北民歌唱到全国各地,嘹亮五湖四海。随后,同学们在延安1938文化街寻访了民歌演唱者郝成飞,详细了解他借助新媒体短视频平台,将红色歌曲唱响网络的过程。

4.jpg

文世龙老师与队员合影留念

5.jpg

队员和民歌表演者郝成飞的合影

6.jpg

文世龙老师接受访谈


深耕红区产业资源,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7月23日,为进一步了解红区特色产业发展,探寻乡村振兴新格局,研修班“知识青年小分队”前往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探访企业家张维斌,了解农业现代化中土地流变、资源流变、荒地闲地利用等内容;同时,前往柳林镇政府采访果业站站长,对相关农业咨询进行了深入了解。随后,又对宝塔区柳林镇的薛国军进行采访,探究当地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的发展模式。

在一整天的学习和访谈中,“知识青年队”的同学们收获颇丰。他们了解到:首先,延安产业资源的开发与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与理论指导;其次,踏实肯干的延安人民,用“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的耕种每一寸土地。理论是培育实践的土壤,让丰年硕果累累;热情是激励生产的干劲,使生活丰衣足食。

7.jpg

队员与合作社董事长合影

8.jpg

队员与农家乐经营者、合作社董事长合影

9.jpg

队员与柳林镇果业站站长合影


红色血脉传家远,南泥湾精神继世长

嘹亮的歌声中流淌着红色血脉,南泥湾的土地上流传着红色故事。研修班“忆苦思甜队”的同学们于23日前往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和南泥湾刘宝斋红色家风馆,在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中聆听讲解员的讲述,采访南泥湾镇刘宝斋家风馆建设者侯秀珍老人讲解南泥湾的故事,在回忆中感受革命精神。   

在学习了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的介绍后,队员对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期间的建设情况有了总体了解。随后又聆听侯秀珍奶奶细数记忆往事,深切体会老一辈革命者的崇高精神与革命斗志。正是这可贵的革命历史让革命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在青年的奋斗中孕育希望。

10.jpg

队员在南泥湾稻田进行拍摄

11.jpg

队员与南泥湾镇刘宝斋家风馆的建设者侯秀珍老人合影


开启红色之旅,畅游革命历程

革命历史深切牢记,红色之旅刻骨铭心。7月23日,“延红新青年队”前往延安红街,探访革命圣地的文旅新发展,深入了解延安的红色旅游新模式。通过观看陕北地方特色文艺表演,队员们感受了红街的革命氛围。随后,队员们分别对红街的商会会长与红街旅游主题店铺的老板进行了采访,亲身体会红色革命主题体验馆,并对红街的运作模式有个一定了解。

12.jpg

队员采访盐城商会会长李晓成

13.jpg

队员采访“兵友情”店主王向明

14.jpg

延安红街夜景


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乡村广播声声不息

7月23日至24日,研修班“西行漫暨队”来到延安市宝塔区万庄村,调研互联网智能广播的应用现状及实施效果。

万庄村位于河庄坪镇政府以西8公里处,是全国首个乡村广播融合喜马拉雅共同推出的基层互联网广播项目“有声乡村”的落地点。团队通过实地采访了解了“有声乡村”项目在万庄村的实际推进情况。万庄村的“有声乡村”项目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有声图书馆,村民用手机扫描喜马拉雅提供的二维码即可收听相关的内容;二是互联网智能广播,有网络的情况下打开开关即可收听喜马拉雅的定制内容。目前万庄村的互联网智能广播每天定时播放半个小时,村民在茶余饭后便可收听相关内容。

15.jpg

队员采访万庄村党支部书记谷延龙


此外,团队成员还深入田间地头,以“互联网智能广播致力于乡村振兴”为主题,拍摄相关视频素材,采访了包括村干部、果农、食用菌产业新农人等在内的万庄村村民。此次调研活动详细摸排了万庄村的风土地貌、社会人情,队员深入扎根农村生活,体验了红色革命老区科技的振兴与发展。

16.jpg

队员采访万庄村果农

17.jpg

万庄村儿童


7月24日晚,调研结束后各团队回到培训基地进行中期汇报,展示视频及调研报告成果。汇报会上,各队同学展示了围绕乡村振兴,红色文化记忆等主题拍摄的相关视频,对并调研报告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总结汇报。

18.jpg

调研汇报

在两天的行程中,同学们采用内容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了深入调研。汇报中,各队突出呈现了本组调研成果中的亮点,例如“知识青年队”将延安当地苹果产业的营销模式进行了可视化模型的总结分析、“西行漫暨队”梳理出万庄村基于共建共治共享路径的数字有声乡村实践等等。各队汇报完毕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倩老师、姚锦云老师就视频制作成果、调研报告中研究问题的针对性、调研方法的深入性等做出细致点评,指出同学们当前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优化建议。至此,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延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社会红色实践研修班延安精神之旅圆满结束。

19.jpg

延安调研实践中期汇报会师生合影


同学感言

此次延安的实践调研,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中期汇报现场,各支队伍的成果都是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中国故事。老师们的点评一针见血,让我们的思路愈发聚焦,将实践扣合到更深层次的理论上。感谢这次实践遇到的所有人。

——2020级 新闻与传播专硕 何超彦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延安之行是精神之旅,在革命旧址中追溯信仰的来源,以红色信仰涤荡阴郁之气。国家力量正是来源于每个人的奋进,只有国家的强大力量才能让民族愈发朝气蓬勃。

——2020级 广播电视学硕 杨玉其

传播红色文化,并非空喊口号,它需要我们深入到田野中。一次次地与村庄里的农民交流,能让我们时刻保持着与中国大地的对话,回应时代交给我们的命题。感谢此次学院组织的主题社会实践,让我感受到黄土地上陕北人民的热情,今后我将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将延安精神带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2020级 广播电视专硕 程瑜婷


责任编辑:肖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1年7月23日至24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社会实践研修班分组开展实地调研。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