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建设典型案例 ——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锂电科技学院

2024-11-06 19:47:35 王江 刘曼

一、实施背景

(一)新能源产业是能源类产业发展的核心,人才培养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需

当前,新能源行业尤其是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板块的迅猛发展,正面临着一个突出的人才供需矛盾。这些领域的加速发展急剧增加了对锂离子电池技术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未来行业稳健前行的基石在于能否培养和储备大量精通新能源开发与应用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锂电科技领域人才缺口持续扩大。因此,构建新能源行业,尤其是锂电技术领域内,培养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该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2022年,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做优做强江西省锂电新能源产业政策要求,充分发挥江铃新能源、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旺达”)等锂电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大力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引进30多个产业链上项目。规划2025年,经开区锂电产业的产值将达到400亿元,产业链上技能人才需求达到10000人。

(二)校企紧密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成为解决锂电科技人才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

当前职业教育输出的人才大多局限于单一专业领域,缺乏跨领域能力,难以达到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造成人才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明显错位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已逐步增设如先进电子技术等新兴专业及实验设施,但在师资力量、教材内容更新、课程设计,以及实践教学的硬件与软件支持上仍显不足因此,以整合产学研资源构建政校行企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发展道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关键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重要途径从锂电产业来看,锂电科技对于从业者的要求极高,不仅强调综合技能的掌握,还重视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所以,在锂电行业蓬勃发展的大潮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紧密合作,成为破解人才供需矛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主要做法

)政校行企联动构建“四融八共”产教融合模式

面向新兴产业链、创新链需求,由经开区、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省新能源产业协会与欣旺达共建的锂电科技学院于2023年6正式成立政校行企合作框架如图1所示,在锂电科技学院的基础上,行、元融合,整合产学研资源,构建人才共育、课程共建、师资共组、平台共搭、资源共享、标准共订、质量共管、就业共促”深度融合模式。对接锂电产业需求,引入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技能大师,组建智能制造创新团队,共建质量管理机制,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共同申报各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及各类课题,进行技术服务和创新,打造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共促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图片1.png

1  政校行企“四融八共”深度合作框架

欣旺达是全球锂电池领域领军企业。在经开区的政策引领下,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同欣旺达围绕新能源锂电、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创新链式协同的校企合作机制。锂电科技学院产教融合体系如图2所示,学校、二级学院、专业分别对接欣旺达、欣旺达大学、南昌欣旺达在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技能等级认证、技能大赛等方面进行合作。

图片2.png

2  锂电科技学院产教融合体系

)混编师资打造“技术技能强、教学能力优”双师队伍

校企共同组建“校企互、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校企联动共育人才。校方聘任企业兼职教师,实现“一课双师”,企业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重构、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构建等工作,将企业品牌文化、岗位任务、专业技能等融入课程教学;校内教师定期赴企业实践锻炼,提升院校师资队伍对真实制造生产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将企业实践案例转化用于专业教学。以此促进校企师资相互补足,相向而行,融合发展

(三)共建课程实现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

紧跟新能源锂电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符合产业需求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将企业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等先进的产业元素纳入教学标准与教学内容。按照“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设理念,采用 DUCAM 分析模型,通过对“岗位能力”分析,建构“以产业需求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生产场景为关键”的特色课程,实现教学标准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校企将开发新能源锂电制造工艺、设备管理、工程思维等课程,不断充实教学资源目前学校和欣旺达联合开发《Java开发》《物联网项目规划与实施》《Android开发》三门课程

(四)利用数字技术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室及教学资源

为提升实训效率和安全性,还原与新能源锂电制造生产环境零差距的设备实训学习,校企共建新能源锂电虚拟仿真实训室。以新能源锂电制造7大关键工序为核心内容,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建模,用科技赋能教育实训,设计漫游中心、学习中心、训练中心、考核中心四大功能中心进行强化虚拟实训。为学习者提供技能训练所需要的“真实”加工环境、“真实”加工工艺、“真实”装拆工具等。现已共建直流电机原理及调速实验桌面VR一体机版、工业机器人拆装桌面VR一体机版、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虚拟实验、一体化虚拟仿真研创教学系统、激光焊虚拟仿真实验、基于企业工作实情的员工激励方法学习VR实验等,通过这些模拟场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新兴技术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并掌握其工作原理。

(五)校企共建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校外实训基地

参照工厂生产实际、结合企业认证标准建设校外实训实践基地,现已在欣旺达建设一个1200平米,投资额1000余万元的校外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300余人实习实训仿照工作场景建有工艺模型区、理论培训区、岗位认知区、生产沙盘实训区、精益生产实训区、设备维护实训区和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以岗位能力为导向,根据岗位技能矩阵、技能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结合人培方案,参考企业标准、教育规律的原则,基于企业真实的项目案例、先进技术工艺,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进阶式、螺旋型的实训体系。其中专业能力实训主要围绕专业能力要求及创新技术开展,以单项实训为主,着重训练学生单项专业实践能力;企业项目实训以项目制方式开展,基于行业头部企业真实案例进行训练;就业岗位实训以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全方位的围绕行业头部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开展,学生在实训结束考核合格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就业。

三、成果成效

)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2023年学生已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第十六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TAC一等奖。学生考取1+X中级证书500余人。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企业对学生满意度高达98%。

)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教学团队立项为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入选教育部名师(名匠)培育1人。新增江西省技术能手10南昌市洪城技师2人。获2023年江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2024年江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教师承接市厅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25项,市厅级及以上教科研成果获奖16项,社会服务协议6项。针对社会人员、部队军人和晶科光伏、银山矿业、江西铜业、虔东稀土集团等企业开展电工、电气控制、PLC、组态、变频器、智能传感器、工业机器人操作运维等技术技能培训2000余人

)专业建设成果丰硕

学校在锂电科技学院基础上与欣旺达联合申报了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国家级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获评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人社部首批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全国高等学校“机器人+”产教融合基地,入围“百所数智化标杆实训基地”遴选单位,江西省VR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相关专业被评为江西省优势特色专业、江西省高水平专业群专业;联合建成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本,省级“十四五”期间首批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1项。


责任编辑:王定友
“四融八共”产教融合模式、混编师资、共建课程、数字技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党组织成立于2011年3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