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探索】德育论文:高职专业课思政进课堂浅析

2021-01-19 12:39:37

高职专业课思政进课堂浅析

电子与电气工程系   李向江

在新时代, 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传承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主要阵地, 也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场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抓好工学结合环节思想政治教育, 尤其是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 对我国“立德树人”工作的发展与实践至关重要。鉴于此, 研究高职专业课思政进课堂的问题与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思政教育对高职专业课授课的问题

1)、学校传统思政教育范式亟待变革:《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 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 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这一要求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传统教学模式大大缩短。 与传统的学生思政教育相比, 其教育主体面临着由单一性转向多重性和在校教育时限由长变短等新情况。由此造成教育环境的多变性、不稳定性, 冲击着传统固化的思政教育范式, 要求教育主体与客体、教育目标与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等亟待重新整合, 进而确保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企业承担思政教育行为亟待强化:国家将大力推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这条主线,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 教育客体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向复杂的社会人身份, 简单的校园环境也变成了复杂的企业环境, 原有的教育教学及评价机制也面临着改革, 由此给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企业如何通过自身文化熏陶、职业规范约束等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 也日渐成为一个新的挑战。

3) 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亟待转型:校企联动是对传统思政教育体系的一种颠覆, 其固有的教育模式也亟待进行结构性转型。如其教育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教育内容由理论灌输型转为职业素质型、教育形式由课堂教学变成突出职业生涯和就业导向等。实现和发挥学生思政教育主体功能的多元化, 确保在企业的实践岗位上思政教育的校企成功对接, 这是目前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 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确立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重心的思政教育根本职能显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2、高职专业课思政进课堂对策

1)、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作用:在专业课的教育管理过程中, 通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违反实习实训纪律的现象, 如顶撞管理人员、不遵守操作规程、破坏财物等, 对此应调整思政课程教学内容, 增强教育针对性, 注重结合学生身边案例培养学生用思政方法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应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教学之间的沟通联系,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借助QQ、微信、应用APP等手段拓展思政教育的阵地与渠道, 建立起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交流平台强化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 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思政进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干部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学校须抓好、用好,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实习实训开始之前及开始之初的时段, 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干部的思政教育工作意识和服务意识, 将他们合理地分布并赋予学生干部一定的思政教育权限。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 学生干部也可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有时甚至具有老师或者企业管理人员不具备的优势。

3 )、充分发挥校企协作在思政教育中的互补作用:学校根据企业的现实需求来调整思政教育的内容, 着力于学生“职业性”的培养, 使抽象的思政教育理论与企业具体的岗位职责相衔接, 培育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师和管理人员等资源;企业须发挥自身文化熏陶、职业规范约束等特点, 对接学校开展学生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等方面的针对性培养, 同时提高对学生思政教育于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延伸触角, 积极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及人才培养标准的建立。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涉及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 但最根本的是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 找准各个要素的结合点, 进而铸就新时期高职学生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思政教育对高职专业课授课的问题 1)、学校传统思政教育范式亟待变革。学生干部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