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终身课题,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6月12日,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集中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的重要论述,加强支部党员的党性修养。
当前,采矿工程领域正面临深地极限开采、高应力灾害防控、绿色智能矿山等一系列技术挑战,对青年党员的政治素养、使命意识和科技报国情怀提出更高要求。深地资源开发党支部坚持把党性修养作为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以“党建引领科研、党性塑造师魂”为指导理念,主动服务国家资源安全战略,探索形成“学术任务与党性锤炼同步部署、项目攻关与党员责任同频推进、产教融合与实践育人同步强化”的“三同步”党建特色路径。
(一)构建“四维体系”,强化党性修养长效机制,夯实“思想铸魂”的根基
1.理论精读固本培元
支部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坚守学术诚信”三大主线制定学习任务清单,常态化开展“矿业青年读经典”“支部书记讲理论”“科研导师讲党课”等活动,注重引导师生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科研决策、锤炼政治定力。
2.项目牵引岗位育人
在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西南复杂地质条件下特大型引调水工程安全建设与高效运行关键技术研究”的“复杂赋存条件下的红层软岩隧洞工程施工期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中,设立“党员责任区”,将支部党员编入“地质信息探查突击组”“数值模拟分析攻关组”“隧洞失稳实验探究组”等科研单元,实现以岗定责、以责促学、以学强党。通过在技术关键点设立“党员示范岗”,激发党员带头担当、破解难题,提升集体战斗力。
3.双导师共育党性
形成“学术导师+党务导师”双轨联动机制。教师党员在课题指导中负责技术传授,支部委员则在思想引导上负责党性教育,围绕科研初心、学术规范、责任伦理等开展一对一引导,构建“科研进度+思想成长”同步评价机制。
(二)突出“三类融合”,推进党性教育与科研、育人、服务深度联动
1.科研实践融合党性锤炼
在野外勘查、矿山测试、工业试验等任务中推行“临时党小组+技术小分队”机制,在井下测压、爆破试验、钻探施工等高风险场景中,党员带头“亮身份、讲责任、立标准”。2023年云南某深井矿区巷道掘进独头爆破炮烟中毒事件应急处置中,支部党员在发现现场工作人员身体不适的第一时间将其搀扶运送至安全位置,展现出党性担当。
2.育人与党建深度融合
打造“学术-思想双提升”成长路径,将党性修养课程融入研究生《岩石力学》《岩土加固技术》《现代采矿技术》等专业选修课中;推动党员研究生承担设备管理助理、实验室安全助理、资料管理助理等岗位,在服务中强化责任意识。目前已有1人次被评为云南省省级“研究生党员标兵”。
3.社会服务与思政育人协同
支部参与云南、四川、贵州多地矿山企业灾害防控系统研发与推广,党员主动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技术培训、隐患识别、方案设计等工作,2023-2025年共服务云南会泽铅锌矿等10余家矿山企业。支部借此开展“矿山思政行”活动,联合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工程分公司建立党建结对共建合作关系,将企业家国情怀、矿工敬业精神、一线实践挑战转化为青年党员思政课程素材,推动形成“从现场来、往课堂去、再回工程中”的教育闭环。
(三)深入矿山一线,打造“实景党课+沉浸体验+现场锤炼”特色党性教育路径
1.矿山“实景党课”拓展教学场域
支部依托与云南玉溪矿业有限公司、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先锋煤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师生赴矿山生产一线开展“实地党课”,如在1500米深井现场讲授“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在露天采场边坡监测点开展“科技报国·行走课堂”活动;让党性教育跳出会议室、扎根在工程一线,增强教育“沉浸感”。
2.井下劳动锤炼实践意志
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引导本科生参与矿山单体采矿设计、提升运输系统运输量校核、通风排水系统巡检等操作实践,了解真实矿业环境、磨练吃苦耐劳精神、提升问题解决能力。2024年3月-5月,支部组织本科生深入大红山铜矿参与长达2个月的采矿工程实践培训并参与“高应力巷道垮冒机制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科研项目的部分现场工作,形成“党建+培训+科研”的复合实训模式。
3.“红色矿山行”融入主题教育
设计“红色矿山行”主题教育线路,实地参观云南会泽铅锌矿、大红山铜矿、普朗铜矿、元阳河边金矿、麻栗坡河边钨矿、四川拉拉铜矿等地,挖掘资源开发与党的历史密切相关的红色记忆,激励党员将“为矿山献青春”的精神延续到现代智慧矿山的建设之中。通过“行走党课+历史再现+专题研讨”形式,让历史照进现实,让党性照亮前行。
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重要论述,结合本支部长期以来关于加强党员党性修养的实践经验,总结启示如下:
一是,党性教育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矿山。实践是最好的党性教材,特别是在采矿工程等“苦、险、重”领域,更要用实景、实操、实事来砥砺信仰、锤炼意志。
二是,师生共建是党性提升的关键平台。通过导师带徒、师生共研、项目共管等方式,打破传统教学界限,推动形成“以老带新、以行践学”的良好氛围。
三是,机制创新是党性教育的内生动力。“党支部—创新团队—科研合作项目单位”工作机制、党员责任区制、临时党小组等制度设计,有效解决了党性教育中“虚”“散”“弱”的问题,使教育更具实效与持续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