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与机械学院第三党支部骨干教师规范设备使用要求, 筑牢实践教学安全防线

2025-10-27 10:38:12 邓宇翔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实践教学理念,切实保障师生人身安全与教学设备稳定运行,电气与机械学院第三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骨干教师聚焦学院核心实践教学区域,系统规范机床操作流程,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制定标准化操作规范,为实践育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学院第三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由支部骨干教师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联合实训中心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员及一线任课教师,针对学院实践教学重点区域——钳工教学区、数控车床教学区、数控加工中心教学区、多轴及激光教学区、特种加工及3D打印区,开展全覆盖、深层次的操作规范制定与安全风险排查工作。骨干教师们以“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把“安全规范”作为实践教学的首要任务,确保每一项操作标准既符合技术要求,又贴近教学实际。 

图1

图1新制定的操作规程

图2

图2现场安全排查

工作组全面梳理各教学区的潜在风险点:钳工区重点排查锉刀、锯弓等手工工具的规范使用及铁屑飞溅防护;数控车床区聚焦刀具装夹稳固性、卡盘扳手遗留风险及旋转部件防护;数控加工中心区针对工件装夹可靠性、换刀机构误触及切削液飞溅问题;多轴及激光教学区严控高精度刀具碰撞风险、激光辐射防护及复杂程序调试安全;特种加工及3D打印区则着重规范电火花机高压电操作、激光切割机光路防护及3D打印高温部件接触风险。通过系统性分析,共梳理出操作流程不规范、防护装置缺失、警示标识不足、应急措施不完善四大类共性问题,为精准制定规范提供依据。 

针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工作组制定“一区一策”操作规范标准:统一操作流程,明确各机床启动/关机顺序、工件装夹步骤、刀具更换要求及紧急停机条件;强化安全防护,要求所有旋转部件加装防护罩,激光/电火花设备设置物理隔离栏,切削液/冷却液区域配置防滑垫与应急冲洗装置;规范警示标识,在各教学区入口及关键风险点设置醒目的“当心机械伤手”“禁止戴手套操作”“激光危险区域”等标识牌,并在操作面板张贴简明安全提示;健全管理制度,推行“操作前培训-操作中监督-操作后检查”全流程管理,要求学生首次使用设备必须通过安全考核,教师全程监督高风险操作环节。 

此次规范制定工作不仅是学院实践教学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更是第三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业务、以骨干带动全局的生动实践。通过系统性排除风险、标准化操作流程、可视化警示提醒,切实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为师生营造了“安全、规范、高效”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实践教学与安全管理同频共振,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丁子成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第三党支部系统规范机床操作流程,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制定标准化操作规范,为实践育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