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聚力 科技创新赋能 助力盐碱地重焕生机
鲁东大学服务黄三角高质量发展党支部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山东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现有党员29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1名,拥有黄河三角洲学者特聘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山东省教育系统建功立业女标兵等省级以上称号者13名。支部始终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将论文写在盐碱地上,用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高校党支部的责任担当。
党建引领,筑牢盐碱地治理“红色堡垒”
支部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建引领凝聚攻坚合力,构建“党建+科研+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模式。
打造“盐碱地上的先锋矩阵”
支部与东营市政府、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建立“政校企研”协同平台,成立“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党建联盟”,联合开展“盐碱地治理中的党员担当”主题党日、“黄河生态保护”专题党课等活动20余次,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支部书记牵头组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党员攻坚团队,带领党员在耐盐碱作物育种、湿地修复、海岸带保护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形成“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员冲在一线上”的生动局面。
涵养“科技报国”初心使命
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支部学习核心内容,建立“盐碱地治理中的思政课堂”,把科研现场转化为育人阵地。在黄河三角洲试验基地,党员教师结合耐盐碱水稻培育、盐地碱蓬生态修复等实践,为学生讲授“土地盐碱化治理与粮食安全”专题党课,引导青年学子厚植“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家国情怀。近三年,支部培养的学生中,30余人主动选择到黄河流域基层单位就业,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力军。
科技赋能,破解盐碱地治理“卡脖子”难题
支部瞄准盐碱地综合利用这一国家战略需求,整合资源、协同攻关,在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中彰显硬核实力。
育良种、改盐碱,端稳“中国饭碗”
针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严重、作物产量低的难题,党员团队历时十年攻关,创建了黄三角耐盐碱草种质材料资源圃和资源数据库,试种速生耐盐碱新品种50余个,“鲁滨1号”沟叶结缕草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实现“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的转变。研发的“曝气滴灌”“菌根兴农”等技术,使盐碱地水稻亩产突破700公斤,较传统种植模式产量同比提高了24%—37%,土壤表层盐分降低了14%—18%,相关成果在东营、滨州等地推广50余万亩,助力农户年增收1.6亿元。
护湿地、保生态,筑牢“绿色屏障”
在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修复领域,党员团队创新“防涝-保水-阻盐-增肥”综合调控技术,利用湿地水盐调控技术在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湿地推广面积5000余亩,经济效益达4000余万元;盐地碱蓬耦合示范通过风、光电场的调节,为相关部门节省入侵植物互花米草防控费用1000余万元;聚焦“智慧黄河”数字化平台建设,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大数据中心,为黄河三角洲资源高效利用、环境高质量保护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撑。此外,团队建立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围绕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气候变化监测、农业监测与作物估产、海洋环境调查等领域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大数据中心,为黄河三角洲资源高效利用、环境高质量保护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撑,成为智慧黄河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
实践育人,培育“扎根黄三角”时代新人
支部坚持将科研实践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打造“盐碱地治理+实践育人”特色体系,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应用型人才。
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依托“东营市土壤健康与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东营基地”等6个科研平台,设立“大学生盐碱地治理创新工坊”,吸收 200 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与耐盐碱植物培育、土壤改良等课题研究,近三年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全国二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等省级以上奖项 30 余项,培育出“新时代齐鲁最美青年”等优秀学生典型。
组建“盐碱地上的蒲公英”志愿服务队
连续5年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师生深入黄河三角洲100余个村庄,开展土壤检测、种植技术培训、生态保护宣讲等服务活动。团队研发的生物转化技术无偿提供给30余家企业,推动耐盐经济作物种植、盐碱地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形成“科研成果— 技术转化—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盐碱地上的蒲公英志愿服务队”连续5年获评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相关实践项目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山东省优秀社会实践团队。
成果丰硕,书写“生态与发展”双赢答卷
近年来,支部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项、省部级项目52项,获批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等省级以上荣誉奖励16项,提交的《关于加强黄河三角洲耐盐碱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获省领导批示并被全国政协办公厅采纳。相关成果不仅改善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协同推进”的盐碱地治理新路径。
站在新的起点,鲁东大学服务黄三角高质量发展党支部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国之大者”,深耕盐碱地治理,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勇攀高峰,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担当,为绘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