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就“央企楷模 责任担当”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2021-08-24 18:01:32 学习强国 郑亮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现场

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外记者见面会。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央企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忘使命、砥砺奋进,奏响着新时代的奋斗者之歌。今天的见面会我们邀请到四位来自中央企业的优秀基层党员代表,请他们和大家见面交流。

首先我来简单介绍一下他们,他们分别是中国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测量工高级技师白芝勇先生,国家电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先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先生,中国华电新疆喀什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艾尔肯·买买提先生。

下面先请四位代表逐一作自我介绍,首先有请白芝勇先生。

中国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测量工高级技师白芝勇:

大家好,我叫白芝勇,今年43岁,是来自中国中铁一局五公司的测量高级技师,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工程精密测量。参加工作22年来,我先后参与了50余条国家重点铁路和高速铁路的工程精测工作,且其质量全部一次性通过,攻克了竖井定向系统CPIII测量技术,推动了工程精测行业的发展,为企业节约成本近千万元。

同时,我和我的团队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取得了国家专利15项,科研4项,带领了精测技术骨干150名。我们的工作室也被命名为国家级大师工作室。

参加工作20多年来,我见证了一条条高速铁路的相继开通。我将继续不忘初心、坚守一线,为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贡献力量。谢谢。

邢慧娜: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见证了大国工匠中国质量。下面有请张黎明先生作介绍。

国家电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

大家好,我是张黎明。我是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的班长,也是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我参加工作34年了,我所从事的工作是配电抢修工作。我的工作性质就像一名电力的“120”,也可以说我们每一名抢修工人都像第一个到达现场的“全科医生”。2007年成立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我们以行动搭建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工作中,快速抢修、完成任务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如何能够快速安全完成抢修任务,在这方面,我们工人一直在努力创新。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具有工人创新特色的小发明。我们的铁塔都是角铁组成的,挥杆上的横梁也是角铁组成的。现在有很多新的传感设备,包括新的驱鸟器新兴设备,后续需要将其安装在铁梁上的时候,需要停电,费时费力。因此,我就琢磨着怎么能够不用停电。受单车的启发——后面的车座能卡死,将其往前一送送到高处,向下一压,就压死了。在其前面有一个门帘式的小东西,是利用了闭锁的原理。它的作用是什么呢?那就是如果我这头没有拧紧,它也不会掉下来。

电力行业一直以安全为第一,像这样的小发明非常具有一线工人的特色。它来自生活的启迪,也来自工作中的一些经验。

小发明、大创新。从行业来说,所有连接的精具都是用螺丝,现在我们在天津地区已经应用上万家了。它是一个卡具,上头有个多出来的东西,这个地方可以连接上所有想装的东西,比如传感设备及其他的设备,拆的时候也特别好拆。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小座架,创新了连接精具的一个大变革。

像这样的小创新我有很多,并取得国家专利200多项。同时,在我们国网公司“新跨越行动计划”激励之下,我还带领职工创新团队研发了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并且已经经过了四次迭代,更光荣的是我们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

像我这样一线的职工,我们国网有一百多万名。我们一直坚守在供电一线,都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着。我只是这一百多万职工中的一员,今天,我代表他们出席这次中外记者见面会,我感到非常光荣。我将在基层一线,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扎根一线,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谢谢大家。

邢慧娜:

张师傅人如其名,他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并守护光明。下面请孙泽洲先生作介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

大家好,我叫孙泽洲,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是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总设计师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总设计师。我是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航天人。随着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在航天前辈的培养和帮助下,我一步一步成长。我和我的团队非常幸运地参加到我们国家的月球和深空探测领域工作中来。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完成了嫦娥一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月球探测任务,同时也完成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应该说,嫦娥一号成功绕月,树立了中国航天第三个里程碑,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了我们国家对于地外天体的着陆和巡视探测,嫦娥四号更是人类第一个在月球背面着陆和巡视的航天器。“天问一号”通过一次任务成功实现了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应该说迈出了我们国家行星探测很重要的一步。

回顾自己29年的职业生涯,可以说自己是将满腔热血倾情注入到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来,并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持续奋斗、成就梦想。同时,在重大工程实践中的努力,对自己也是一种历练和成长。未来我和我的团队将继续向星辰大海进发,用我们的努力,使我们的航天器飞得更远、飞得更稳,并为我们国家的深空探测领域发展以及航天强国的建设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谢谢大家。

邢慧娜:

好的,谢谢孙总。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们中国人一定会向着星辰大海的更深处不断进发。谢谢孙总,也谢谢我们的航天天团。下面有请艾尔肯·买买提先生作介绍。

中国华电新疆喀什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艾尔肯·买买提:

大家好,我叫艾尔肯·买买提,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新疆华电喀什热电公司副总工程师。20年前,我加入华电大家庭。那时候的我面对发电企业的专业术语、原理解释,很难用普通话准确将其表达。但是,我没有因此而放弃。在5位汉族师傅“家人”帮助下,我克服了语言障碍。在我成长为负责人后,这种力量传承下来。我所在的团队少数民族员工占33.5%,大家都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齐心协力为一方百姓守护光明与温暖。在中国华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开展科技创新部署要求下,我牵头成立了劳模工作室,攻克多项技术难题,所负责的机组能耗指标大幅下降,其中5号机组达到全国标杆水平,获得一等奖。此外,我与团队一起开发的项目获得国家专利,带过的16名徒弟都成长为生产技术骨干,4个班组获得13项省部级以上荣誉。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作为一名生在南疆、长在南疆的少数民族党员,“胡杨”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如今,我在祖国边陲喀什市墩艾日克村担任“访惠聚”工作队队长。我会继续努力,向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的目标奋斗。

邢慧娜:

谢谢买买提。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胡杨一样扎根脚下的土地。我们相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会更加美好。谢谢四位代表的自我介绍,下面我们进入答问环节,请各位媒体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们知道,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分子,请问各位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谢谢。

孙泽洲:

作为一名航天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刻牢记党员的身份,同时也始终坚持以建设航天强国为己任。结合自己的岗位,我觉得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责任担当的精神。自己岗位的责任、事业发展的责任以及党和国家在新时期赋予航天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都是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为一个航天人所应该承担起来的。

应该说,我所从事的行业是深空探测领域的一项工作。对深空探测来讲,我们每次任务所探测的目标可能都有所不同,有月球、有火星,还有其他天体。我们探测的形式也有不同,有环绕、着陆、巡视,甚至有采样返回。我们每次的任务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困难。针对新的问题,比如从月球到火星,我们需要面临从38万公里到4亿公里距离的跨越,还要面临火星稀薄的大气、新的环境等,包括未来我们要从火星到木星,可能还要面临着木星弱光照、强辐射等问题。所以,当我们面临一个新目标的时候,在进行方案设计、技术路线确定的时候,可能会面临选择——我们是保守绕开问题走,还是用技术直面新的挑战、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的工作中都会遇到。当遇到这种选择的时候,作为一名党员,责任担当精神会促使我不顾及个人得失,义无反顾选择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通过创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有限的机会中,我们的事业和技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当然,创新也有创新的风险,创新同样还要面临着技术攻关所面临的艰辛。但是对我们来讲,这都不是太困难的事情。我们更关注的是能够利用有限的机会,不仅保证任务成功,同时通过任务的实施,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发展,因为技术创新的发展也是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石。谢谢。

张黎明:

我觉得,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我觉得首先要带头学、带头干。在带头学方面,作为基层党员,比如我自己,我会更加注重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尤其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更多学习党史资料,包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学习。在学习中,我争取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将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悟传递给身边的同事,在党史学习中汲取前进奋进的力量。带头干,这更应该是基层党员应该做到的。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由于要带头干,带领共产党员服务队的时候,在急难险重,包括疫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冲在前、干在前。开始的时候,我主动到社区当社区的守门员,做测温、检查出入证这样的工作,不怕任何风险。另外,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有核酸检测的时候,我们共产党员服务队用一天时间,为60多个核酸检测点安装了临时电。所有队员在工作中都是不怕苦的工作状态。此外,在创新方面我们也要做到带头。新时代需要创新,我们团队研发了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并且定了新的目标——在今年6月30日,研发出适用范围更广的带电作业机器人,而且能实现研发带电作业机器人的初心。第一是保证人身安全;第二是降低劳动强度;第三标准化作业。这将使我们的电网更加坚强。谢谢。

白芝勇:

作为一名基层一线党员,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分子,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不忘初心,扎扎实实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作为党员,越是在艰险的时候,越要体现出我们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记得当时在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隧道——当时世界上地质最复杂、水压最大的一座隧道——施工中,我们的测量就是要保证上亿元的盾构机从江的南岸到江的北岸,而且给我们的误差范围是在50毫米(大约三个指头长)内。如果误差过大,就会造成上亿元盾构机的损坏。当接到这个任务时,我第一个站起来,承担这个项目。我充分考虑到长江两岸受潮涨潮落、偏压、水压等综合因素影响,制定了“三定一线”工作法。2015年7月,盾构机在水下穿行了900多天后,以12毫米高精度贯通——那一刻,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仅仅是我这些年从事一百余座隧道中的一座。每一座隧道的贯通,每一座隧道精确数据的提供,都是我们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工程人的一种责任和担当,也是我们先锋模范作用的体现。谢谢。

艾尔肯·买买提:

我觉得,哪里有险重任务,哪里就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哪里有挑战,哪里就有党员的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去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为了保证喀什地区热力和电力正常供应,很多党员和我一样,积极响应公司党委驻厂保电号召,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我们第一时间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带领大家克服困难、保电保热。去年我们在单位驻厂保电115天,有力地保障了疫情期间机组稳定运行,保障喀什地区电力正常供应,保障了喀什市、疏勒、疏附县1600万平方米的稳定供热。

我认为,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时刻不忘服务社会与人民,这就是我们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表现。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张黎明。您用34年的奉献守护和点亮万家灯火,您最深的工作体会和感悟是什么?也请介绍一下您所带领的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的情况。谢谢。

张黎明:

我工作34年了,我从事的是配电抢修工作。抢修工作有时候跟天气还是有关系的,因为受天气影响比较大,越恶劣天气的时候我们越忙。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

今天是6月21号,在北方,6月15号—9月15号是一个汛期,很多单位会进入防汛的状态,也就是特别紧张的状态。我们总结了很多的经验。这里有一个概念,叫盛汛期,其实就是七下八上——7月15号到8月15号,京津两地的雨季,一年的百分之七八十的雨量都会在这个时间下,大暴雨、雷电都会在这个时间发生。这样的雷暴天气、大风天气,对我们线路影响非常大,因为我们线路都是在野外,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做特别的准备。我们还总结了一个小规律,最近这两年不是太准,但规律基本上差不多——每年7月20号前后的两三天,会有这一年最大的一场雨。此时,我们肯定会准备好。然后,8月10号左右,会有一场急雨,预示着盛汛期就要结束了。这两场雨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

借这个机会我介绍一下当时的工作场景。我记得是在2011年的7月20号,大概下午4、5点钟开始下雨。当时,人们都开始下班了。天黑了,雨一直下到凌晨一两点钟。那天掉了11条线路,尤其最后一条线路特别难查找。天逐渐亮了起来,我们非常紧张。如果天亮之前不处理完,就会有更大的考验。大家知道,下完一场暴雨之后,第二天太阳一出来,蒸气就上来了,湿度特别大。蒸汽大了、湿度大了之后,对低压设备影响特别大。那天的情况跟我们预想的一样——第二天天一亮,低压工单就上来了。那天我们处理了一百多件的工单,整整三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一直在处理故障。

其实,像我们这种状态,在国网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地处华北平原,然而,还有很多国网公司在山区、高原,包括青藏高原,他们所处的环境比我们更加艰苦。因此,他们比我们还辛苦。有一点我们是共同的——我每回处理完事故之后,都会在现场再等一会儿,看看送电是不是正常。当送完电之后,居民的灯一盏一盏地亮起来,那时候我的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这也是我们全体国网工作人员共同的感受。

此外,您提到了我们共产党员服务队。我们的共产党员服务队是在2007年成立,当时是为了践行国企的社会责任,是想利用我们的技术专长,为困难群众进行技术帮扶。那时候,我们找到了居委会,让居委会对困难群众进行界定,因为困难群众在社区是有备案的,这样我就能做到精准帮扶。我们通过自己的技术特长,包括早期的换保险丝,到后来换漏电保护器,再到之后我们解决黑楼道的问题,通过项目,再加上精准帮扶,我们的志愿服务一直延续了下来。我们坚持了14年,我们的服务队也由2007年的一支发展为三十支。我记得国网也有统计,我们服务队成长的时候全国网只有30支服务队,不足800名志愿者,截至2020年,我们全国网是4800支,还有10.8万名志愿者,并且已经遍布了国网公司所有的专业。可以说,我们在用我们的行动,为百姓守护光明,我们在用我们的行动为大家提供志愿服务。最终,我们用我们的行动搭建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谢谢。

邢慧娜:

群众的事在我们心里都是大事,张师傅用他的行动诠释了这样一个价值追求。下一个问题。

封面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张黎明先生。电力是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能源基础行业,您作为来自国家电网生产一线的党员代表,在电力行业工作也有30多个年头,您觉得这些年来电网发展有哪些变化?您在工作中又有哪些切身感受?谢谢。

张黎明:

确实,我参加工作34年了,也是一名老职工了。我感受到身边电网的变化确实非常非常多。

第一点,从居民家里用电需求来说。我是1987年开始工作,天津是沿海开放城市,我记得家里那时已经有电视、冰箱。这些电器设备逐渐进入百姓的家庭,并且工业发展也逐步起来了。但这时候的总体用电量还是不大的。天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年用电量是100亿度电,2020年是870亿度电,增长了将近8倍。可以说用电需求量增长非常快。

第二点,用电的感受。1987年我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候家家都备着蜡烛,现在卖蜡烛的都很少了。那时候,大家为什么备着蜡烛呢?

一是电网相对比较薄弱,一有风吹草动,包括天气变化,肯定停电。

二是电不够用,所以经常拉路限电,当电不够用的时候,有时候保居民,有的时候保重点企业。

三是计划检修停电。

这些停电加起来,可以说每周每天基本上都有停电。所以那时候大家的感受是总在停电。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电网一直秉持着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的原则,一直加大电网投入。现在,我们电网逐步升级为智能电网——很少受天气的影响或者计划停电的影响。我们很多单位基本上都定的无计划检修。此外,天津市从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16年没有拉路限电了。我记得,有个人曾跟我说“你们电力公司好像很少停电了”,这令我感到十分自豪。电,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就在我们的身边。让老百姓感受不到停电,这就是我们电力人的追求。

第三点,我参加工作是在1987年,从我们施工方法看,当时需要人力比较多,人拉肩扛,人力挖坑、人力立杆、人力架线,我们的机械设备也比较少。现在我们进现场都使用了机械化设备——无人机、机器人。这样的设备进入我们的检修行业,使我们抢修的质量、效率都大大提升,从而减少了停电的机会,使大家的用电体验逐渐变好。

第四点,电压等级。电压越高,电输送得越远。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最高电压等级是220千伏。这个等级只能是京津塘区域式的电网。两年前,天津已经是1000千伏电压等级,可将电从蒙西输送到天津南。其实,1000千伏的高压,就可以把蒙西的风、光这些清洁能源,包括西北、西南的清洁能源输送到全国各地。

说到电压等级,我还想说一个事。记忆中我爬得最高的一个铁塔是220千伏的,其跨海河的铁塔是84米。这个高度,可能大家都已经觉得非常高了,我个人也觉得非常高。但是,前两天我从手机上看到一个90后小女孩,她爬的铁塔是380米,3米就是一层楼的话,也是100多层楼的高度。当我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我从内心为我们新时代的电力工人点赞。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其实我们的变化还有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特别多。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这些年,国网公司一直秉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我们在2015年的时候就已经消灭了无电户,做到了村村通、户户通。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难的,不管多么偏远的地方,包括青藏高原,都能为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不计经济效益的投入,做到村村通、户户通。此外,我们还做到了为困难群众建设光伏发电站,用我们的行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了国网人的力量。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白老师。您提到组建了工作室,培养了多名测绘技术骨干,但是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您在培养徒弟的时候会不会有所保留?另外现在很多徒弟都是“90后”“00后”,想听您讲一下培养这些年轻人最深的感触是什么?谢谢。

白芝勇:

我出生在1978年,1999年参加工作,当时我是在广州一个正在施工的桥下铁皮房外,看50周年的国庆大阅兵。2019年我有幸被邀请到天安门广场看了国庆大阅兵。所以我非常感恩这样的时代,让我这样一个从山里走出来的农村娃有学习、成长和成才的机会。现在,我愿意把自己这些年学到的东西都教给年轻人。“90后”“00后”,他们知识层次高,且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但是,他们缺乏一些韧劲。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他们还是有所欠缺。所以,我现在在教徒弟的时候,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技能传承方面,我经常要求他们,我们测量会经常在两个数之间取平均值。比如275和283,那你张口就说279,这就是它的平均值。要不经过大脑的这种思维及速度,你才能快,而且不能出错。

第二个方面,就是在感恩方面。我教他们要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要感恩社会、要感恩国家。所以,在去年疫情期间,我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我们停工不停学,我和我的团队通过网络和抖音,拍摄了“打造和培育工匠精神”,还有“长大隧道控制测量”“全国劳模教你学测量”等知识,让大家通过网络就能学习。

刚才说到“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实际上我认为,现在是“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所以我经常说,现在是教会徒弟,轻松了师父。我会让我们的徒弟把所有的知识都学牢固。刚才张老师也说了,现在国家发展非常快,我们的技术、方法、设备变化也非常快,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我作为师父也是一样,我也要不停去学习、去充电。我经常说,只有我自己学会了,而且学精了,我才能给徒弟讲得明白,徒弟也才能听得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是教学相长,我们共同都得到了进步。谢谢。

邢慧娜:

前浪和后浪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下一个问题。

北京青年报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孙泽洲总设计师。您见证并亲历了从奔月到探火的整个过程,作为总设计师,您带领团队研制了嫦娥四号、嫦娥三号、“天问一号”三个探测器。请问在这个过程中,您压力最大的是哪个时刻?又是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谢谢。

孙泽洲:

嫦娥三号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在地外天体上进行着陆探测,相比其他的航天器来讲,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比例高达80%。嫦娥四号又是第一次在月球的背面进行着陆和巡视探测。当然,“天问一号”对于我们来讲是行星探测第一步,是对我们并不熟悉的火星的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和巡视。在这三个型号探测器研制过程中,我和团队所感受到的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也会有很多新的认知。这需要我们在地面通过设计,通过反复迭代,通过试验(可能试验并不顺利),一步步努力实现。一次次的地面失利及挫折,使我们认识并掌握到它真正的本质。

要说这个过程中的压力,我觉得其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存在的。但同时,也正因为有这种压力,才能更好鞭策自己或者激励自己前行。拿这次的火星探测任务来讲,我们要在火星上着陆,其实火星大气数据、地形数据,我们一开始并没有全部掌握。我们虽然在地球上反复着陆,在月球上也着陆过,但是要在火星上着陆巡视,又面临一个全新的问题。不知道大家关注过没有,“天问一号”的气动外形,包括伞,其实跟我们地球载入的航天器都是不同的,也就是以前成熟的气动外形和伞可能都不能继续使用了。另外就是设施,我们地面大量设施主要是服务于在轨道运行的航天器,且基本上是高真空的状态。而我们模拟在火星上的环境,还要模拟低气压的状态,成分还要用二氧化碳。所以针对这样的试验设施,我们一开始也不具备条件。

针对这些困难、压力和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没有继承的就搞新的。面对新的问题,没有数据,我们就自己去调研。此外,我们也通过其他方法去获得。这次“天问一号”在环火轨道等了很长时间,大家可能也很着急,说同期去的“毅力号”都已经着陆了,为什么我们还在环绕等待?当然除了有轨道设计等约束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在环火轨道上用自己的相机来获得着陆区高分辨率的影像以及像沙尘天气的预探测,也就是用我们自己的办法,来完善对新环境的认知。

关于试验设备,我们不仅在室内进行一些真空罐改造等,还建立了很多室外场,包括在野外模拟车的移动,包括伞的高空开伞试验,还有着陆过程的悬停避障试验等。

压力是存在的,但是怎么去缓解压力。其实只要努力工作,把一个一个拦路虎或者不放心的地方,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通过我们自己的数据,获得正确认知,这样压力就会减少很多。我们在这次“天问一号”整个飞行过程中,其实很长的时间,我们整个团队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我们除了日常对“天问”监测、控制之外,还对任务后续的程序、预案等,做不断的迭代、不断的细致分析,甚至对一些不放心的地方,我们还开展了一些补充试验,从而进一步识别其薄弱的环节。我觉得,缓解压力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能更多的是要直面压力。其实,努力工作就是最好的缓解办法。谢谢。

香港中评社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艾尔肯·买买提副总工程师。可以说,您是给南疆送去光明的光明使者。这些年,您是如何使大家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来保证边疆地区的供电安全的?另外您在当地感受到新疆地区这些年里最大的发展变化是什么?谢谢。

艾尔肯·买买提:

谢谢你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各民族要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亲戚”——古丽汗·木沙,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3年以前我们互相都不认识。我和我的“亲戚”是在单位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认识的。他们两位老人今年都70多岁了,家里没有劳动力,身体又有很多病。但是他们很淳朴,有什么困难也不说。我每周都会去看望他们一次,带一些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我还带着孩子一起去看望他们。我觉得我没有做什么,但是老太太却非常感激我,常说,“亲儿子也没有对他们这样好”。

在华电新疆公司,像我这样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党员和领导干部有80多人,他们同帮扶村的村民结成“亲戚”,帮助他们办好事、实事1300多件。

在新疆,我们不仅有村民“亲戚”,各民族同事在工作中也像一家人一样。我工作的新疆华电喀什热电公司少数民族职工有104人,我所在团队少数民族职工占33.5%。我在工作中,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管理重心,广泛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民汉师徒结对子”“手拉手互学语言”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

我想说,和我一样的7000多名华电新疆员工,他们都是一颗小小的石榴子。我相信我们会像胡杨一样扎根在边疆,像雄鹰一样高飞,为新疆的电力事业发展作出贡献。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给白芝勇先生。有人说您22年的工作只干了一件事情,就是工程精密测量。其实在大江南北的高铁、地铁、桥梁、公路和隧道,都有过您的身影。中国的3.6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中,您和您的团队精测的线路已经占到了1/10。我想问的是,常年的精测,您和您的团队会有觉得枯燥的时候吗?因为常年在外,回家的日子也是屈指可数,您的家人会有埋怨吗?您是如何让他们理解您的工作的?谢谢。

白芝勇:

我们工程人常年在外,这也是一个常事。很多时候我们照顾不上孩子和父母,照顾不上妻子。我记得,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正在赶往陕北的太中银铁路进行控制网测量。当时得到消息说地震了,我第一时间给媳妇打电话。因为那个时候媳妇带着只有5个多月大的孩子在家里,我非常不放心。但是我的电话一直打,一直打,怎么也打不通。直到下午6点了,媳妇的电话终于打通了,那一刻,我是真的哭了。但是媳妇安慰我说她已经被转移到公园的避震场所了,让我安心工作,也要在工地上注意安全。

后来,孩子慢慢长大了,我每次出差,拿着包出门的时候,他就抱着我的腿不让我出门。好不容易哄着骗着孩子出了门,到了楼下,我不敢往回看,因为我家就在小区的出入口那里。我知道媳妇抱着孩子在窗边望着我,有时候孩子叫爸爸,我也假装听不见,因为我害怕自己忍不住,所以我就低着头快步走出小区。

2017年,由我参与修建的宝兰高铁通车了,我带着媳妇和孩子一起坐上了高铁。在高铁上,我跟孩子说,你不是不知道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吗?爸爸做的工作就是要让高铁运营不管有多快,都能平平稳稳的,我们要把高铁轨道上下左右的误差控制在0.3毫米以下,也就是头发丝那么细,才能保障大家的出行安全和便捷。说着我从包里拿出五角钱的硬币,立在高速行驶的列车内侧的窗台上,硬币纹丝不动。我儿子不由自主地说:“爸爸,你太了不起了”。

说实话,我做不到内卷,也做不到佛系,我能做到的就是为爱坚守。谢谢。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孙泽洲总设计师,您也被称为“遥远深空的探秘者”,从奔月到探火正是千千万万和您一样的航天人不断问天,推动了中国探测器一步步远行,探索深空的奥秘,想请问您的职业生涯里是如何践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从业这些年,您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有哪些巨大的变化?未来您对中国太空的探索发展又有哪些期待?谢谢。

孙泽洲:

谢谢您的问题。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其内涵十分丰富。我个人理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热爱自己的岗位,就是能够自己立足自己的岗位,在这个岗位上去努力工作,去奋斗,能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使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科技水平和影响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就是我认为的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体现。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国家赢得荣誉,给事业的发展注入力量。

中国航天走过了65个年头,应该说中国航天在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的开拓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无到有,从而开创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几代航天人接续努力,使中国航天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我也非常幸运,能够成为航天的一分子。我的整个工作经历正处于航天事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过程中。讲几个数字,我们研究院所研制的航天器第一个一百颗航天器用了42年的时间,第二个一百颗航天器用了6年的时间,第三个一百颗航天器用了3年的时间。由此可见,中国航天发展的速度正在加快。

从我个人体验来讲,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就是九十年代初,我们一年能够发射的或者在研的航天器,大概也就是个位数,而现在我们一年发射的航天器有几十个,在研的就更多。另外,从航天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来讲,我所从事的是月球和深空探测,其实不仅我们的领域有大的发展,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大概20年的时间,我们在月球和火星探测上,七次任务的完成都非常圆满。我们用大概20年左右的时间,实际上走过了之前航天人几十年走过的路程。

跟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北斗导航全球组网,通信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还有大家非常关注的中国空间站已经开始进入建造阶段,我们的核心舱、我们的货运飞船,包括神舟十二号搭载了三名航天员进入了我们自己的空间站,还有气象卫星、减灾卫星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非常好。不仅是在数量上,从科技水平的发展来讲,这些也是世界先进的,甚至有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再讲一个我的感受,1996年的时候,我记得当时听到一个航天前辈讲月球探测的一个设想,当时我觉得真的很遥远,不仅月球离我们很遥远,我觉得这件事情想做成困难也很多,什么时候实现真的也很遥远。但是自己有幸在2001年进入嫦娥这个队伍,2004年正式立项,自己很骄傲,也很自豪参与到嫦娥一号的研制,2007年我们实现了月球的环绕探测。也就是说,我们当年觉得遥不可及的事情,通过航天事业的发展,五年、十年,可能再稍长一点,十五年,就把当时认为遥不可及的事情变为现实,这就是我个人的感受。中国航天事业这65年的发展成就真的是很大。

我觉得,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党和国家对航天强国建设决策部署的基础上,会加快推进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也会加快推进对于全面建成航天强国发展的步伐。对于我所从事的领域,后续我们还会对小天体也就是太阳系内的小行星等进行探测,我们还会实施火星采样返回。目前,人类的航天器还没有实现对火星的采样返回,我也特别期待我们亲手打造的航天器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我们还要对木星以及太阳系边界进行探测,其实这些任务,现在看来也不是很遥远的,可能就在未来的五年、未来的十年,大家就能够听到我们任务成功的消息。应该说对于我们在深空探测领域,其实我们要探索的内容还很多,太阳系很大,宇宙也很广阔。对于宇宙的探索,其实是全人类的事情。我们做的工作,应该说是服务于人类对于太空的和平利用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我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工作和努力,贡献出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谢谢。

邢慧娜:

孙总的回答也展现了航天人的情怀。下面还有一个问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各位都是各行业的佼佼者,也为行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能否请各位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以及工作实际,谈一谈你们是如何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的。谢谢。

张黎明:

可以说,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我认为这些是我们工人阶级的一个优良传统。在基层一线,应该是做到对工作的坚持、坚守、坚韧、坚强。我参加工作34年,事故处理、倒闸操作2万余件,用“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的理念,练就了抢修的绝活,而且我把抢修的经验和技巧做成《抢修百宝书》小册子,分享给我们的同事,可以使所有人都能够在技术水平上有所提高。我给我们抢修班提过一个愿景,希望我们这个班组能够成为国网公司提供抢修标准的专家型团队。我们更多的是为了抢修速度提高以后,让人民有更好的用电体验,这是我们工作目标,也是“三种精神”的体现。

我特别想说一下工匠精神。我觉得,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要精益求精,更是为工匠精神赋予了一种新内涵,它应该是以创新为导向、以质量为追求的一个新的工匠精神的体现。我们国网公司特别重视创新,为我们搭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孵化器等一系列创新平台。比如我们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是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的。创新是来自生产,解决生产问题。我们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团队小发明、小创造特别多,比如可摘取式低压刀闸、占位型驱鸟器等创新。我们滨海公司依托黎明创新工作室,有小发明、小创造500多件,取得专利200多项。创新工作室不仅传承工匠精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人才。我们滨海公司又因为劳模工作室的创新活动,培养了9位天津市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而且使1000多人次技术水平和技能职称等级得到了提升。谢谢。

孙泽洲:

我补充一下自己的体会。对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结合我所从事的行业和自己的岗位,我觉得就是两个方面,第一是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第二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因为对于航天的很多核心关键技术靠钱是买不来的,虽然我们探测的目标是服务于人类,我们的科学数据可以共享,但是针对航天中具体的核心技术,还得靠自己。所以,我们在火星探测过程中,不仅仅是实现了目标,其实在实现目标之后,我们科技创新、新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推动发展。像我们这次火星探测进入方案实际上是有中国自己的智慧在里头,基于“配平翼”的方式,用很小的代价,实现了弹道—升力式进入。包括祝融号火星车,它是一个基于主动悬架的移动系统,可以更好地适应在火星上不确定的地形地貌以及一些极端条件下的移动能力。这些技术的应用,还是要靠自己的创新来推动,往前发展的。

第二是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航天是高风险的一个事业,因为很多地方不具备在轨的维修性。虽然我们在系统设计上做了很多冗余,做了很多考虑,但是一定还会有一些单点的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任务的失败。所以可能一个垫片、一项工艺的参数,都会导致系统的故障,甚至对任务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包括飞行过程中,我们一个参数的正负号,一个小数点的位置出现纰漏,也会出现问题。所以除了技术大胆创新之外,在平时日常工作中,可能更多的还是要注重细节,严慎细实,一次性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对。

我们在工作中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结果,其实更多的还是要对于已经设计好的方案,或者已经形成的产品、已经有的试验结果,还要更多地挖掘它、改进它,使它能够提高,使我们在相同的努力下能够产生更好的结果。说到火星探测,其实在飞行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完善参数,到最后保证了我们的进入过程非常顺利。大家说火星探测很难,但我们这次执行任务又很顺利,我们一次达到了当今对于火星探测的最高水平。是不是火星没有那么难?不是的,火星的难度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为什么顺利?顺利就在于我们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对工作标准的卓越追求。谢谢。

艾尔肯·买买提:

我来自发电企业生产一线。这几年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让大国工匠成为新时代社会楷模,这对于我们生产一线员工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我觉得,在生产一线,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要“不放过一个问题,做好每一件事”。

二十年来,我参加了公司的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三期工程建设,在技术岗位上取得了优秀成绩。现在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有了自己的创新团队,负责的机组能耗指标大幅下降,获得全国同类型机组一等奖。培养的16名徒弟现在已经成长为生产技术骨干。

我认为,在生产一线,就要沉下心来学好技能,推动科技创新。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谢谢。

白芝勇:

说到工匠精神,前面几位老师都说了执着专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我的工作更多的时候是精益求精。刚才说了,我们国家的高速铁路是控制到0.3毫米以下,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考虑的因素就太多了,灰尘、空气湿度不一致、折光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所以,具体到工作中,我们就是要成为一个有心人,比如我们测量经常就会摆放仪器、架仪器,就好像媒体老师架设摄像机一样,我们一天要架设几十次,我们团队总结为“三三工作法”,对中粗平最多三次,精平检查最多三次,然后用秒表计时,一点点琢磨它的技巧,一点点去抠,然后把摆放仪器的动作练成肌肉记忆,不自觉地把技能型操作转化成一种本能性操作。我的徒弟也经常说,老师我们又不是天天比赛,没有必要把这个练得这么熟练。我跟他说,我们一天要架30次仪器,一次架设仪器节约1分钟时间,一天下来能节约多长时间?然后我又问他,你现在架设仪器需要多长时间?他说,2分钟左右。我说我现在的时间是55秒。

所以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有在工作中执着追求,才能真正做到精益求精。

邢慧娜:

谢谢四位代表,刚才我们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请四位代表和大家进行了交流,四位代表来自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经历,但是他们的讲述我感觉有两个关键词,就是责任和担当,我相信他们的故事也会激励更多的共产党人接续奋斗,跑好我们这一棒,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责任编辑:陈泳诗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央企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忘使命、砥砺奋进,奏响着新时代的奋斗者之歌。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