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职工党支部,紧跟时代步伐,凝练党建特色,立足学科专业特点,结合地方实际需求,提出并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双螺旋型”工作法。
生命科学学院教工党支部以生命科学为学科特点和优势,学院党支部将党建工作的总思路确定为:将“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主旋律和总目标,以“党员服务地方先锋队”为服务型党组织的载体和品牌。
一、基本内涵
“双螺旋型”工作法。即把握“螺旋”专业主链,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专业帮扶,知识服务;拧紧“螺旋”发展主链,契合地方实际需求,政策扶持,资源共享。通过高校与地方“双螺旋”的紧密衔接,助推乡村振兴和持续发展,助力学校和地方协作共赢,为建设省属一流高校目标和促进地方发展蓄力赋能。“双螺旋型”工作法带动广大党员和群众向示范团队、示范岗学习、看齐,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立足岗位和自身实际,为科学探究和高校建设增添动力与创新力,也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纵深化发展注入活力与生命力。
生命科学学院教工党支部利用自身学科优势,正式成立了“党员服务地方先锋队”,成员为党员教师和部分党外教师,分成多个小分队,分别在“林竹科技、资源昆虫、野生动物、畜牧科技、农业科技和教育帮扶”等方面开展党员科技志愿服务,以“专业帮扶,知识服务”为宗旨,引导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的时代潮流中。
二、主要做法
(一)乡村振兴,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通过发挥林学、农学、生物学等学科优势,以学科专业特点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其学科方向与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高度吻合。在长期参与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生科学院形成了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科研特色,五年来,科研经费累积超过一千万,并形成了一批产业示范项目。在脱贫攻坚的旗帜下,生科学院成为我校参与乐山市扶贫工作的主力军,以教职工党员为主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与的科技服务工作,覆盖乐山市9个区、市、县,活跃在田间、山地、林区、养殖场等农民最需要技术支撑的地方,形成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典型样板。
近年来,在党组织统领下,我院获得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28项,专任教师人均科研经费超过16万元/年。连续两年获得国家林业科技推广项目资助。学校主持完成的成果《四川主要景观竹林资源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用》、《中国西部鸡形目鸟类保护生物学研究治应用》和《紫茎泽兰提取物对伪角蚜等竹类害虫的防治应用》分别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近年来,科技成果应用新增社会收益超过12亿元。
(二)真抓实干,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为解决地方产业能力不强、质量不高等实际问题,生科学院教职工党支部走入基层,在峨边、沐川、金口河、马边等乡村振兴第一线,开展养殖技术指导、种植技术培训、科技扶贫等各项科技服务工作,形成了“党员专家教授+科技特派员+村民”的科技指导推广模式。
周勇博士开展葡萄新品种新技术科研攻关,集成创新出“乐山地区葡萄优质高效栽培配套技术”并多次开展技术培训,带动夹江甘霖镇周边地区葡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效益提升;科技下乡的“最后一公里”是问题也是难题,生科学院教职工党支部深耕基层,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益,将支部党建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与渗透。以高校服务地方,以科技带动发展,充实地方科技能力,对标学科服务地方标准,解决地方技术困难,有效解决了偏远山区在乡村振兴中科技人才缺乏、技术推广难和服务质效不高等瓶颈问题。
(三)惠农助农,“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
农向博士、喻世刚博士、胡强高级工程师、伏秦超高级实验师等从2017起连续四年分别为峨边、沐川、金口河、马边等地提供种养殖、食品加工等方面技术指导;喻世刚博士、沈雪梅博士、廖娟实验师等服务团多次在沐川县开展鸡养殖技术服务,为养殖户出谋划策,力求促进鸡养殖业的高效发展;唐梅教授、胡烨博士、黄娇博士等研究团队为峨边、马边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农向博士、喻世刚博士分别承担了学校服务沐川项目,以项目为引领多次深入沐川县偏远地区;以竹类病虫防控与资源开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杨瑶君教授为代表的科技团队的实验室的科技成果活性竹粉已经在马边、沐川、峨边等地种植户等推广应用;唐梅教授常年在金口河区开展乌天麻丰产技术研究,指导当地农户开展乌天麻种植;教工党支部书记伏秦超先后在马边县、金口河区开展优质水果种植技术指导,通过指导当地企业建立丰产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水果种植;刘芳博士长期在金口河区给种植户、地方葡萄产业等开展免费技术服务;范晶博士以彩色水稻研究为基础,与井研县政协、井研县老农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开展的“打造多彩稻田、建设美丽乡村”的校地合作新模式;我院胡烨博士、彭言劼博士、刘方庆实验师等林学团队联合党外人士如戴波副教授、郭玉红教授、文陇英教授、刘晓捷副教授等针对乐山市及周边地区动植物资源损害、生态环境破坏案件频发和缺少野生动植物资源鉴定的技术力量等问题,积极拓展服务,对接西南地区各公安局,为其境内发生的动植物资源损害和生态环境破坏提供鉴定工作。生命科学学院教职工党支部用知识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农业发展、技术进步、文化建设,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工作成效
以发挥学科优势,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双螺旋型”工作法,解决服务乡村振兴和当地实际问题能力不强、质量不高的现象, 关键在于加强高校与地方衔接, 增强高校科技服务与地方政府资源和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利用学科自身优势,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问题,形成新的科研特色,才能助推乡村振兴和持续发展,实现学校和地方共赢的局面。
学院生物学教学法教学团队、竹林病虫防控与资源开发团队被命名为乐山师范学院共产党员示范团队,杨益、周勇、伏秦超同志被命名为共产党员示范岗。杨瑶君教授主持完成的“四川主要景观竹林资源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博士主持完成的“紫茎泽兰提取物对伪角蚜等竹类害虫的防治应用”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竹燕窝培育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工作法带动广大党员和群众向示范团队、示范岗学习、看齐,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立足岗位和自身实际,齐心协力,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为建设省属一流高校目标和助力地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