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在城关校区第二化学楼201会议室举办“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第十九期专访活动,邀请学院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正志深情讲述其扎根西部、潜心育人四十余年的教育科研历程。学院党委书记杜生一,副院长唐瑜、席聘贤,党委副书记杨仁子和4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了访谈。

曾正志结合自身从求学到执教、从科研到育人的丰富经历,生动诠释了兰大化学人“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胡杨精神”,为新时代青年师生树立了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
求知若渴的少年时光
“我这一生中,最让我值得怀念的就是初中高中的六年。我经常说,这六年是我‘嬗变成丁’的六年。”曾正志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代,说他自己从懵懂孩童成长为有志青年的蜕变,归功于那个求知欲最旺盛、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期。他说:“那段时间我的‘求知欲’极其强烈,对外界一切知识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我渴望读书,渴望从书本里探知未知的世界。好在我家后面就是铁路文化宫图书馆,里面有大量藏书,除了上学、拉小提琴、踢足球,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图书馆阅览室里畅游书海,古今中外、文史哲理、无所不览。而且还到处借书、买书、读书,几乎是手不释卷。六年里,我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书籍,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爱读书的习惯。”曾正志深情地说:“一直到现在,每晚洗漱后我都要上网看点书才就寝,这个习惯使我知识面飞速增长,终生大受裨益!”广泛的阅读不仅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更塑造了他开阔的视野和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他坚信:“你的知识面越广,你的兴趣越广,你做得越好,可能在某一天就给了你机会。”

即便是后来特殊时期学校停课期间,他也没有荒废时光。在一个中医学校的同学宿舍里,他偶然接触到《中药学》《中医内科学讲义》《汤头歌诀》等书籍,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与“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研究息息相关,他如获至宝,潜心研读,并经常与同学探讨。这段特殊的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宝贵的医学药学知识,甚至曾用“茵陈蒿汤”帮助他人解困,更让他深刻体会到“异能压身”的重要性。
广泛的兴趣和知识的积累储备,终于在他研究生阶段派上了用场。曾正志在研究生阶段,就开始了“稀土的生理学和药理学作用”的研究,并发表了多篇论文和文献综述,获得国内外同行注意。1985年被邀请在中国稀土学会年会上,作了《稀土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的大会报告,受到中外学者的好评,其中日本大阪理工学院的竹立吟也教授还专程与曾正志同机到兰大做学术交流,并在他主编的刊物《稀土类》上,发表了两万多字的文献综述(曾正志 吴集贵 邓汝温,稀土つ生物学和药理学作用,稀土类,9.65.1986)。
与兰大化学的不解之缘
1963年,曾正志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开始了五年的大学生活。谈及选择兰大的原因,他坦言背后有一段“擦肩而过”的故事。他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化学系,但当年北京大学在甘肃理科仅招收5人,化学专业仅1个名额,他以微弱差距落选,第二志愿便进入了同样声名卓著的兰州大学化学系。曾正志说道“这也许就是我今生与兰大的不解之缘吧!”
初入兰大,校园环境虽显简朴,学术氛围却异常浓厚。彼时的兰州大学从萃英门迁至盘旋路校区不久,百废待兴,校园建设正如火如荼。曾正志回忆到,当时的化学楼由化学系和生物系合用,生物楼建成后生物系才搬出化学楼,那时实验室条件有限,甚至偶有老鼠穿行其间,但化学系的教学体系却科学严谨、非常完善,严抓“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理论与实验教学并重(实验考核占30%,理论课考试占70%)这种教学理念让他受益终身,也让他终身难忘对化学系的眷恋。正是在这片质朴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他遇到了影响其一生的导师——邓汝温先生。邓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实验近乎苛刻的要求,为曾正志日后的科研工作树立了标杆。

大学期间,一场特殊的实践经历深深烙印在曾正志的记忆中。1965年秋,他随学校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赴临夏农村驻点近八个月。在那里,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亲眼目睹了一家人全年仅靠几袋土豆、几袋杂粮维生的艰难处境,甚至见到房东十五六岁的少女因家中只有一条棉裤而蜷缩土炕。这段经历,让他第一次真切体会到“民生之多艰”,也让他对“知识分子的责任”有了朴素而深刻的理解。多年后回望,他坦言:“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科学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里,更要回应现实、服务人民。”这份源于泥土的共情与担当,悄然融入了他日后从事稀土药物研发、关注烧伤患者痛苦的科研选择中,也成为他“化学即生活”教学理念的重要底色。兰州大学给予他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扎根大地、心系苍生的精神血脉。
十年磨砺,重返科研路
1968年本科毕业后,曾正志被分配至铁路系统,开启了长达十年的运输管理工作。他最初在兰州铁路局担任小站扳道员,每天爬上信号机,重复着挂煤油灯、扳动道岔、接发列车的工作。不到一年,被调任为调度员,负责更复杂的行车指挥、调车编组等工作。铁路行车调度是一项高度精细缜密、及时性很强的工作,而曾正志凭借化学训练中养成的严谨与细致,很快成为业务骨干。然而,这份工作远非理想,三班倒的作息,常年昼夜颠倒,让他很难适应,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化学的热爱。工作之余,他常回母校看望老师,与化学系的师生保持联系,“我中学就喜欢化学,喜欢做实验,大学又学的化学,总觉得丢掉化学专业太可惜了。”
1977年,科学的春天来临。在一次报告会上,他遇到了时任兰州大学化学系领导的聂大江书记和周耀坤系主任,一句“欢迎你过来”的热情邀约,点燃了他重返校园的希望。1978年,他毅然报考研究生,并于1982年顺利毕业留校,从此将余生奉献给了兰州大学的讲台与实验室。“唯有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人生才有意义。”
科研、教学与“快乐学习”的交响
在科研领域,曾正志长期致力于无机化学、稀土化学、配位化学及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在邓汝温教授、吴集贵教授的带领下,他所在的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稀土化合物在生物学、医学领域应用研究”的团队之一。他们研制的稀土烧伤药物“铈银霜”(又名“烧伤灵”),在全军和兰州市十余家医院进行了一千多例临床试验,效果显著,并荣获1986年全军科技成果三等奖,至今仍在临床使用。他深入浅出地解释其机理:“稀土离子能稳定细胞膜,尤其是溶酶体膜,从而抑制五羟色胺等炎症物质的渗出,有效控制烧伤创面的炎症反应。”

在教学科研上,曾正志坚信,灵感是科研创新的火花,而宽松、快乐的氛围是灵感的沃土。在培养学生时,他从不预设路径,而是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他至今还记得他的博士研究生席聘贤的事迹,在一次课题讨论中,席聘贤敏锐地提出:“咱们能否开展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铜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这一建议立刻被曾正志采纳。此后在席聘贤的带领下,后续多位学生持续深耕该方向,成功合成了多种性能优异的荧光探针。其中部分成果被德国研究团队采用,并给予高度评价,对方还专程来兰大进行学术交流并致谢。曾正志感慨道:“营造平等宽松的氛围,真正把学生作为合作伙伴,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乐趣,是激发‘灵感’最重要的前提。”
科学与艺术的双翼
曾正志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将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独特气质。他不仅是讲台上挥洒自如的教授,更是舞台上激情澎湃的指挥家、朗诵者。大学时期,他便是校军乐队的次中音号手和校足球队前锋。工作后,他多次担任学院合唱团指挥,带领“化学院教师合唱团”屡获校级大奖。2023年,在近80岁高龄时,他仍作为教师代表登上了兰州大学草地音乐节的舞台,独唱《塔里木河》,歌声洪亮,风采不减。


他甚至将这份艺术情怀升华为对学院精神的礼赞。为诠释他心中的“兰大化学精神”,他与艺术学院杨昆副教授合作,创作了歌曲《胡杨之歌》。更令人动容的是,他还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女生三重唱《化学楼的灯光》。该歌曲邀请艺术学院师生演唱,并由艺术学院杨昆副院长配器、录音制作完成。这首歌一直在化学化工学院师生中传唱,将一代代化学人“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化作悠扬的旋律,传唱不息。

春风化雨,诲人不倦
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曾正志教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育人理念。他从不将学生视为“操作工”,而是平等的合作伙伴。“我不管你擅长理论、擅长动手还是写作,十个指头有长短,只要结果好就行。”他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度去探索和试错,只在关键时刻给予点拨。他常说:“跟对人,走对路,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种亦师亦友、宽严相济的指导方式,共培养出了48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他于2001年首次开设全校通选课《化学与社会》,将化学知识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紧密联系,用朴素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深受各专业学生欢迎。他寄语青年学子:“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并推荐电影《无问西东》,希望学子们能从中领悟“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精神,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曾正志说,“寓教于乐、寓乐于教,让学生‘快乐学习’一直是我的教学理念,也是我让学生树立‘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人生态度的初衷。所以很多学生和我成为朋友,一直到今天。”

值此学院八十华诞前夕,曾正志教授对“兰大化学精神”给出了自己的诠释,那便是“胡杨精神”。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年近八旬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时常与学生们谈天说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他的生活态度与乐观精神,本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人生课。

【人物简介】
曾正志,男,福建省福州市人,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稀土化学等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甘肃省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与并完成全军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16篇。先后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科技成果奖三等奖一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项、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国家专利一项。作为编委,参加编写《稀土生物无机化学(第二版)》(倪嘉瓒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及《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史启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等著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