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耕赋能新产业 蜀香链动振兴程 ——支部党员带领“鳜耕蜀香”实践团赴罗江调研鳜鱼产业
在“十四五”全国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的政策窗口期,渔业经济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承载着产业提质增效、养殖业振兴及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使命。暑期,为缓解鳜鱼养殖实际难题,生物与制药学院“鳜耕蜀香”实践团主动作为,奔赴四川德阳罗江区,围绕鳜鱼养殖核心瓶颈开展系统性调研,以科技实践为产业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 1 团队来到养殖基地
作为传统名贵淡水鱼,鳜鱼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全产业链发展潜力显著。四川盐亭西部水产现代农业园区依托产学研合作优势,已成功研发抗病饲料、智能投饵系统等实用技术,有效提升了养殖标准化水平。但当前鳜鱼养殖仍面临不少制约因素,此次暑期,实践团队深入养殖一线开展调研,细致解析鳜鱼养殖瓶颈症结,为后续技术优化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图 2 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向养殖户了解产业现状
实践团走进罗江一农户鳜鱼养殖场。塘埂边,队员们沿着塘岸向养殖户细致询问水面深浅、水流走向,一边认真记录信息,一边反复追问水质调控、饵料投喂的具体细节。行至塘面开阔处,水面漂浮的几尾未长成鳜鱼迅速吸引了队员注意,与养殖户深入交流后,团队摸清了当地养殖的共性难题:鱼苗长到三四两便停止生长,老旧土塘还存在饵料浪费严重、养殖周期过长等问题。随后,养殖户带领团队走进养殖厂房,熟练舀起鱼苗介绍生长状态与预估产量,阳光透过透明烧杯,映出鱼苗银亮鲜活的身影。队员们还近距离观察繁殖期成鱼的形态特征,详细询问并记录产卵数量与存活比例,亲身参与捞鱼苗的操作后,对养殖各环节的认知愈发深刻。

图 3 团队与养殖户交流鱼苗生长发育现存问题

图 4 实践团与养殖户交流鳜鱼养殖流程
“三两红鳃,再喂不增”的说法,在后续走访中反复得到养殖户印证。实践团沿着塘口逐户对比养殖情况、逐池采集样本数据,最终梳理出制约产业发展的两大瓶颈:一是鱼苗生长至三四两阶段易出现性早熟,导致营养向生殖系统分流,进而造成生长停滞;二是传统土塘养殖模式下,鱼苗生长速度慢,过长的养殖周期直接影响年产量提升。为此,团队计划将调研收集的样本与数据带回实验室,通过遗传标记筛查明确性早熟的分子机制,借助营养代谢组学分析追溯生长缓慢的环境影响因素,最终研发出可推广复制的技术方案,为鳜鱼标准化养殖搭建“加速跑道”,让水面上的丰收景象,真正转化为农户口袋里实实在在的增收。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