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文化赋能 四维融合育新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工党支部“强国行” 特色实践路径
在“强国行”专项行动计划中,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工党支部以“双带头人”支部建设为引领,紧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年文化自信”目标,创新“党建+”融合模式,打造“国风新青年、华裳耀绵州”汉服文化品牌活动,形成“党建引领有深度、专业赋能有精度、实践育人有温度、服务地方有力度”的特色做法。
一、党建+文化
构建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引擎”支部以党建为核心,将地方文化传承纳入“课程思政”重要载体,联合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景区等单位,打造“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的文化实践平台。在“国风新青年 华裳耀绵州”汉服风华大赛中,支部党员教师牵头设计活动方案,把《礼记》等传统典籍中的服饰礼仪、非遗技艺中的工匠精神融入活动环节,带领师生挖掘汉服背后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例如,在汉服设计大赛中,要求学生作品必须体现至少1项传统工艺(如盘扣、扎染、刺绣),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培育”双融合。活动启动仪式上,学院党委领导现场指导,将活动升级为“行走的思政课”,吸引200余名师生党员、群众参与,让汉服文化成为弘扬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
二、党建+专业
打造“产教融合”育人新范式 支部立足“产品艺术设计”市级重点专业,构建“党建引领专业建设、党员教师牵头项目、学生团队实战提升”的产教融合链条。在大赛筹备阶段,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团队承接文创产品设计、汉服设计、IP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活动策划等任务,将课堂搬到文化产业园区、景区等现场。学生以《山海经》《绵州地方志》为灵感,创作60余套汉服作品,其中学生罗凤的“九尾狐”主题服饰,将立领盘扣工艺与“生态保护”理念结合,获现场观众与行业专家点赞。支部还联合四川十三钗国潮文化公司建立“非遗工坊”,党员教师手把手指导学生还原唐代齐胸襦裙、明代马面裙等传统形制,同步开发“绵阳造”桑蚕丝绸文创产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传统服饰解构—现代设计转化—市场化应用”全流程,实现“专业能力”与“文化创新力”双提升。
三、党建+实践
搭建“青春赋能”多元实践场,支部以“实践育人”为导向,打造“赛事+志愿+传播”三位一体实践平台。在赛事环节,组织学生党员担任评委助手、模特指导、直播运营等岗位,20余名学生党员在3天活动中累计服务时长超400小时,锤炼组织协调能力;在“万人汉服游园”“文创市集”等配套活动中,设立“党员先锋岗”,学生党员身着自己设计的汉服,为游客讲解汉服形制、礼仪知识,同步直播带货“绵阳造”丝绸制品,单场直播观看量超10万人次,助力地方产品销售额增长30%。此外,支部还策划“汉服快闪进社区”“国乐雅集进校园”等延伸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实践中成为传统文化“传播者”,相关视频在抖音、微博等平台播放量达500万次,形成“青年学子带动社会参与”的文化传播效应。
四、党建+地方
开创“文旅融合”服务新路径,支部主动对接绵阳“打造文化强市”需求,以文创产品为纽带,助力地方文旅产业升级。作为富乐山第37届菊花展系列活动之一,支部创新“汉服+景区+产业”模式:在富乐山景区设置10处“诗词汉服打卡点”,将李白《蜀道难》、绵阳嫘祖文化等地域元素融入场景设计,吸引2万余名游客打卡,带动景区人流量同比增长25%;联合市商务局举办“绵阳制造”文创品鉴大会,组织学生为绵阳米粉、北川羌绣等地方特产设计“国风包装”,推动20余款产品实现“文化赋能”;活动期间,支部教师党员牵头撰写《绵阳汉服文旅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为地方政府制定“汉服+文旅”政策提供决策参考,真正实现“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工党支部通过“四个融合”特色做法,将党支部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文化传承的行动优势,让汉服从“历史典籍”走向“生活现场”,让青年学子从“文化继承者”成为“创新传播者”,为高校基层党组织落实“强国行”专项行动、服务文化强国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绵职经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