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支部教师在Nature子刊发表重要学术成果

发布时间:2025-10-20 12:46:48

近日,支部青年党员教师陈妤凡博士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周侃副研究员、徐勇研究员合作完成的学术论文《How environmental stress will be spatially reconfigured under artificial sources and scale mismatch? A case in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在《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正式发表。该期刊隶属于Nature出版社,是其唯一专注于人文社科领域的子刊,致力于推动人文科学、社会及行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高质量研究,享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并被A&HCI与SSCI两大权威数据库收录

640

该研究聚焦“多污染源影响下的环境压力空间重构机制”这一核心问题,创新构建了一套整合“宏观识别—中观测度—微观模拟”的多层次分析框架。论文以长三角这一典型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人类复杂活动背景下环境压力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动态演变规律,系统探索了如何结合污染源特性、空间尺度差异与土地功能协调,优化环境治理路径,从而对接国家政策的战略导向。

640 (1)

研究首先采用层次聚类分析,对2010年长三角县级单元的污染源进行分类,结果揭示出水污染与大气污染分别以城市生活源和工业生产源为主导的格局,并据此划分出若干环境类型区。其次,通过改进排放因子法在30米网格尺度上实现了污染源分布与强度的精细识别,将全域划分为高、低、零三类胁迫区,清晰地刻画出环境压力的内部异质性,有效克服了传统统计方法的尺度误差。最后,研究构建多元线性规划模型,模拟了2035年高质量发展情景下环境承载力约束的最优土地配置,进而提出可操作的分区治理策略,为全球城市群推进污染减排与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研究通过引入污染主导因子与空间功能联动的逻辑,推动了从“污染识别”到“压力评估”再到“空间响应模拟”的全过程研究闭环,打破了传统单尺度、单污染源分析方法的局限,通过技术方法弥补了空间尺度错配对治理精准性的干扰,为跨学科融合人文地理、城市规划与环境经济提供了方法创新与案例示范。

此外,研究提出的“分源分类、分区分级”的多层级环境治理框架,具备高度政策适应性。尤其是在“双碳”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此成果为地方政府制定差异化污染控制政策、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了量化依据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宁波市甬江引才项目的资助。

支部坚持有组织科研,陈博士所在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人文地理学与空间规划研究所依托滨海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基础,主导建设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方向二,聚焦陆海统筹的空间规划与城乡发展、海岸海洋产业地理、城乡交通政策与运河文化地理等方向,通过“教学-研究-咨政”三螺旋融合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启动项目、强化多源实地调研支持机制、搭建区域战略任务参与平台,持续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自主性、方向凝聚力和学术影响力,为青年教师成长营造了良好科研生态与发展平台。

据悉,该团队2021年以来已经荣获第二十一届、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基础理论研究类青年奖;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系列基金项目;指导研究生组成的“甬城绿脉振兴队”参赛作品《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宁波试点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与实践研究》从全国868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第四届科技作品竞赛”社会科学类赛道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640 (2)

责任编辑:王煜淼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近日,支部党员教师陈妤凡在《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发表学术成果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