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知名民间古灯具收藏家、作家、画家竺惠明先生应邀作客医学技术学院,举办题为“中华民族古灯的渊源以及人文情怀”的专题讲座。 讲座以“以灯为媒,传承文明”为主线,通过实物展示、诗词吟诵与历史溯源,揭示了古灯背后的文化密码及精神内核。
溯源千年:古灯演变中的文明印记
竺惠明先生以“豆”字的甲骨文切入,阐释了古灯与古代食器的深厚渊源。他介绍,中国古灯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由实用器皿“瓦豆”逐步发展为兼具照明与艺术价值的器物。讲座中,他结合馆藏实物,详细解读了汉代十二连枝青铜灯、东汉人形吊灯等国宝级文物的工艺智慧。例如,十二连枝青铜灯以“火树银花”的造型象征繁荣,其多层灯盏设计既满足照明需求,又暗含古人对宇宙秩序的想象;东汉人形吊灯则通过人体结构与力学原理的巧妙结合,展现了古代工匠“实用与美学并重”的造物理念。
人文之光:古灯中的诗词意境与家国情怀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竺惠明先生以经典诗词为引,将古灯与文人墨客的情感世界紧密相连。他强调,古灯不仅是生活用具,更是情感寄托的载体。在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背诵《约客》《生查子·元夕》等名篇,现场气氛热烈。竺先生还分享了个人收藏经历,提及徒步西藏寻灯、将珍藏的宁波地方特色古灯无偿捐赠给高校,并建立“惠明古灯博物馆”,旨在让年轻一代“触摸历史温度,感受文化传承”。
对话古今:古灯文化与当代教育的融合
讲座尾声,竺惠明先生带领师生近距离观察、触摸、点燃古灯藏品。他特别提到,一盏清代青花瓷灯的纹饰中暗藏“渔樵耕读”图景,折射出传统社会对耕读传家的推崇;而一盏民国时期的玻璃灯则因受西方工艺影响,展现了文化交融的痕迹。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近距离观察古灯的材质、纹饰与结构,对“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有了更深的理解。
古灯如灯塔,照亮文明之路;文化如薪火,需代代相传。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次文化普及,更是一场文化熏陶,旨在让医技学子感受传统文化的美育魅力,引导医技学子们在日常学习践行“厚人文、明医理、强技能、重创新”精神,成长为兼具仁心仁术与文化底蕴的高素质卫生健康人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