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
台风是一项重大的气象灾害,每次台风过境都会对我国部分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及时、准确地预报台风路径并采取防范措施,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都至关重要。
作为南京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和中央气象台的台风首席预报员,钱奇峰长期致力于台风预报服务,成功把关了 “天鸽”、“利奇马”、“山竹”和“梅花”等重大台风的预警,积极参与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气象科研项目。其主导研发的台风路径集合预报订正技术为我国台风预报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多项成果在水利部、广东、福建省等单位推广应用,现为第十届台风与海洋气象专家工作组专家,WMO台风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发展历程,并与该学院培养出的优秀青年人才建立链接,“风云对话”团队有幸采访到了钱奇峰。在采访中,钱奇峰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科研经历,就台风路径预报、机器学习在气象科学中的应用等关键议题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求学南大深耕气象·沐浴学风自受熏陶
2001年,钱奇峰考入南京大学大气专业,开启了他的学术之旅。当时的大气专业尚未建院,分为基地班和应用班两个班级。基地班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而应用班则侧重于更深层次的知识学习。虽然大气科学并非钱奇峰高考填报志愿的首选,但他进入这个专业后,便从此与气象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本科期间,钱奇峰除了必修的高数、物理、英语等核心课程,也学习了流体力学、数值天气预报、天气学原理等与大气科学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为未来研究方向打下基础。大四期间,他跟着导师汤剑平共同完成了一个数值模式项目,并对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一项目不仅可以锻炼实践能力,也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科毕业后,钱奇峰决心继续深造,他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备战研究生考试,最终成功考入南京大学大气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江静导师的指导下,他开启了五年的硕博连读生涯。江静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台风气候,钱奇峰从此便与台风领域的研究紧密相连,深入研究台风的形成、发展和影响机制。
在被问及求学过程中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或同学时,钱奇峰说,除了他的导师外,对他影响最大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整个南京大学的环境,严谨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让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认知,不断进步成长,“我至今仍然记得,学长、学姐们在每周的Group研讨会上妙思如泉、精彩纷呈,老师们拨云见日的点评,让我彻底融入了一场学术之旅。”
入职国家气象中心·尽职尽责为国为民
毕业后,钱奇峰顺利通过了国家气象中心的层层筛选,从此开启了作为一名天气预报员的光荣职业。在这个过程,钱奇峰完成了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身份转换。在校期间,身为学生的他大多情况是按照江静导师的思路完成课题任务;而进入单位后,他需要迅速适应新环境,通过上岗培训深入了解了具体的工作方向和内容。在此基础上,他还需要积极思考如何高效、准确地完成工作任务,不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2010年7月,钱奇峰正式进入台风海洋中心开始参加工作,7月正值台风季节,而他在值班期间恰好经历了一场台风,前辈们时刻关注台风的动态情况并及时对外报告。这次经历让他认识到,实际工作和课本上所学还是有所差异的,基础来源于课本,但实践才能出真知。
“天气预报比较依赖经验性理论,还是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与科学技术体系?”钱奇峰认为这是一个哲学性的问题。他指出,大家在学生阶段学的都是定性的天气学原理,比如台风按路径来分,有西移路径,有西北移路径,有转向路径,但课本上从不会告诉我们第二天会发生什么,到了实际中,这就变成了他们的任务。这就是一个定性到定量的过程,中间涉及的知识领域和方式方法矛盾统一。理论和实践是一体两面,掌握好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应用自如,从事实践后才能真正理解理论,乃至进一步发展它。
台风预报员的责任非常重大。钱奇峰认为,这种责任主要体现为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确保预报预警及时、准确、有效。由于中央气象台是预报的权威机构,每次的预报都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应急抗灾的准备,因此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决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鼓舞学子全面提升·展望行业未来“风向”
钱奇峰对当代南大学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认为,如今的学生们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努力上进,思维也更加活跃。因此,无论处于求学的哪个阶段,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深化自我认知,都显得尤为重要。
在钱奇峰看来,“人的天赋并不是都要放到同一个模子里去”,不应被束缚在固定的框架内。要发掘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并在此领域深耕细作,方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对于大学生们面临的困惑,他认为,困难固然存在,但求学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挑战、全面提升自我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学生们接触到前沿的知识,只要能够深入学习和掌握,未来的道路必定会越走越宽。同时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高层次后备人才,理应充满自信,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咱都不比任何人差。”
接下来,他从预报角度展望了我国的气象和灾害预报的发展前景和痛点难点。他指出,目前我国的预报能力跟过去存在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未来的数字预报智能化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面临的主要难点则是预报的精准度还有待提高。
对于预报领域出现的AI的大规模应用现象,他认为AI其实并不是一个新事物。许多年前就已经尝试使用机器学习进行预报了。之所以发展迅速,最主要是因为当前的算力和大数据应用能力的提升。人工智能的优势,对于整个大气科学来说,关键是对于大数据的计算和信息的处理能力达到了突飞猛进的地步。对预报领域从业者来说,所有的预报都离不开数据和信息,AI协助从数据中去提取有用的、有效的预报信息,在他看来必然是未来的潮流和趋势。这样的数据计算和信息处理能力,对业界来说不是一种冲击,而是一种机遇。可以预见未来的预报工作将会更加的高效、精准,这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社会既然已经发展到一个高速信息时代,AI这样的工具在技术革命的年代也因此应运而生,它的存在和发展一定有它的道理。
未来,一定越来越好!
3月23号是世界气象日,钱奇峰对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他看来,气象科普不仅仅是传递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人们如何科学应对天气变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为此,本实践团队携手涂长望讲师团,以科普为纽带,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气象现象和原理呈现给广大公众。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更多人了解气象知识,填补他们在气象科学认知上的空白,同时增强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今年正值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科成立100周年,钱奇峰谈到对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寄语和期望:
“经历了从系到学院的转变,大气科学学院的规模跟那时不能同日而语了。我相信学院会越来越好,在教育和科研方面,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未来,一定会做得更加的精彩!”
采访 |彭蕴慧、梁茗豪、周煜
文编 | 周佳琦、王万阳
排版 | 王万阳
审核 | 朱莉莉、周煜
校审|王欢
图片
阅读 223
文章已于2024-04-01修改
NJU气象天地
发消息
人划线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