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8月16日至19日,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在国家检察官学院江苏分院组织开展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暨学习贯彻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专题培训。本次培训旨在进一步强化师生党员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提升干事能力本领,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加快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京大学注入新动能。
筑牢思想根基 坚守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在专题培训第一课中,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蒋恩铭以“强化责任担当 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安全防线”为题,为学员讲授党课。蒋恩铭指出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对抽象和复杂的概念,是一种基于特定观念、信仰和价值观的社会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通常用于解释世界、指导行为,并为社会成员提供一套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因此,意识形态与每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要准确理解其性质、内涵和功能。
蒋恩铭书记开展主题讲座
蒋恩铭在讲座中表示师生党员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强化责任意识,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厚植责任意识,做同学成长的 “贴心守护者”。要多留心、观察、关心身边的同学,确保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第二,共筑安全防线,做意识形态的 “坚定捍卫者”。要充分发挥多方协同作用,凝聚导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等多元主体合力,努力让学校、学院意识形态工作安全防线坚不可摧。第三,树立正面形象,做核心价值观的 “模范践行者”。自觉砥砺担当,带头守好意识形态底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同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的“窗口”。第四,提升政治本领,做风险防范的 “敏锐把关者”。各类学生组织在开展活动时要牢牢把好意识形态关卡,防止出现意识形态偏差的情形。
创新组织生活 提升主题党日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内生活“一定要创新,不创新,那形式也巩固不住。”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并持续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确保其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范赟部长开展如何策划开展主题党日专题讲座
在“如何策划开展主题党日”的专题讲座上,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范赟指出,主题党日是支部政治建设与组织建设的关键载体,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防范“形式化、过场化、娱乐化、庸俗化、沙龙化”等问题。范赟结合生动范例,总结提出“系列、共建、火花式、质优式”四种党日活动设计思路。针对当前主题党日可能存在的“主题不聚焦、记录不规范、政治不鲜明”等问题,范赟现场“把脉问诊”,开出良方:一是选好主题,既紧扣党的重大理论与政策方针,又贴近学院和党员实际,突出本领域、本学科重大主题;二是创新形式,推动活动多样化、动态化、互动化与开放化,可采用理论学习、评比竞赛、社会实践等多元方案;三是强化组织,规范通知、考勤、引导、记录等环节;四是凸显成效,推进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引领贯穿基层党支部建设全过程。
贯彻党代会精神 谋划法学育人新篇
中共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奋进号角,勾勒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的宏伟蓝图。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学校党代会精神,全体学员分为三组围绕党代会报告的主要内容和会议精神进行集体学习与专题研讨。
参训师生研讨党代会精神
大家一致认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学校党代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要通过深入研讨,进一步凝聚共识,切实把党代会的各项工作部署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汇聚智慧力量,以更高昂的斗志、更扎实的举措、更科学的方法,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本次党代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进入新阶段,教育强国建设开启新征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京大学建设迈出新步伐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学院党委将紧紧围绕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立足法学学科特色与学院发展实际,科学谋划未来发展蓝图,努力打造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培养高地,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积极贡献“南大智慧”与“南大力量”。
师生党员有话说
本次培训深化了法学院师生党员对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和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理解。一起来聆听他们的感悟与心得。
狄小华 法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等重要文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我们要认真研读,深刻领会,自觉将学习成果与个人实际相结合,以此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尤其要注重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党的重要文件,带着思考和疑问去钻研关键概念的历史脉络与时代内涵,党的执政逻辑与发展智慧就蕴藏在其中。作为教师,要用好意识形态方法育人化人,将政策理论学习的收获融入教学实践,使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与此同时,学术研究必须站稳人民立场,要心系人民,要将政策、法律语言转化成人们能听得懂的话,积极关注并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诉求。
王艺璇 法学院教师
作为法学院青年教师,我想围绕学科建设与自身工作谈三点体会:一是对标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深感教学科研双重责任——教学上要克服新教师紧张感,通过持续完善知识体系、借鉴前辈经验、吸纳学生反馈来提升课堂质量,同时牢记立德树人“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做人”的使命,引导学生合理表达观点,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担当;二是科研必须扎根中国实际,摒弃功利化倾向,我的公司法研究方向正紧扣“企业家精神”等政策热点,通过研读党的文件把握核心方向,结合上海法官培训等实务交流挖掘真问题;三是构建有效研究框架需分步推进,从系统文献梳理入手,到实践问题剖析,最终形成既能对接学术前沿又能解决现实难题的成果体系。这条路虽不易,但我会以“教学科研双轮驱动”践行学科建设使命。
董泽成 2024级法律(非法学)硕士研究生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从此次研学培训中获得三点深刻认知:第一,理论学习的“二次觉醒”——“坚持党的领导”的深刻内涵通过基层维权案例的具象化呈现,真正理解了“守正创新”中“正”的本质是法治框架下的有序参与;第二,网络时代青年行动的逻辑重构,从热点事件中意识到善意初衷若缺乏政治判断力,会像脱轨高铁产生破坏性动能;第三,建立“诉求表达辩证法”,既要保持“帮助弱势群体”的热忱,更需掌握“不被带节奏”的冷思维。
戴煜雯 2024级中德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为中德法学研究所学生,我从专业学习中获得三点核心认知:第一,复合型学科特性要求我们贯通中德法律比较研究,深刻理解两国历史文化和法律制度的深层关联;第二,人才培养必须立足本土根基,只有深入理解党的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能在国际交流中有效传递中国法治声音,这与中德所“扎根祖国、放眼国际”的培养目标完全契合;第三,面对数字时代挑战,我通过撰写数据合规论文等实践切实体会到,必须将传统法学理论与人工智能监管等科技前沿结合,既要积极参与中德所高频次的数字法学研讨,更要推动理论落地——这正是我们青年学子响应“构建中国特色数字经济法体系”号召的具体行动路径。
韩笑 2024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为南大“一校两城四校区”格局的亲历者,我从三校区体验出发谈三点认知:第一,切身感受到学校对浦口校区的持续投入——从初来时的“荒凉”到如今绿意盎然的活力校园,硬件设施和学术氛围同步提升;第二,各校区特色鲜明形成互补,鼓楼承载百年文脉滋养法学底蕴,苏州聚焦人工智能打造科技高地,这种布局让我们既能穿梭于鼓楼红墙感受历史,又能通过跨校区选课拓宽视野;第三,作为法学生更应主动融入校区协同发展——通过参与苏州校区数字法治实践、联合软件学院开发智能司法系统等跨学科项目,将法学专业与校区定位结合,同时借助线上平台打破物理边界,用实实在在的跨校区合作助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这正是我们践行“办学格局优化”战略的最佳方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