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也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必然要求。作为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师第五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坚持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为目标,紧紧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浪潮,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数字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长,构建多元协同服务机制,精准对接社会大众需求,探索出一条“校地企联动、产学研融合、多群体覆盖”的特色化社会服务路径,彰显了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的使命担当。
一、深化党建联建,建牢社会服务主平台
党支部树牢开放和合作思维,坚持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理念。自2021年起,积极开展与区域企业、乡村、社区、学校等单位的党建联建工作,通过搭建服务工作平台、广泛整合工作资源,增强服务社会的合力,从制度层面保障服务常态化、长效化,为社会服务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织密联建网络,扩大服务覆盖面。牵头联合3所学校党组织、3个村(社区)党总支和3家企业党支部,共同组建由10家单位参与的“数智乡村”党建联建平台,打破校地企壁垒,形成“高校出技术、地方搭平台、企业供资源”协同格局,如联合新华书店利用农家书屋开展网络安全讲座,联合村(社区)组织师生深入乡村调研与志愿服务,推动专业服务精准下沉基层一线。
健全制度体系,促进服务规范化。牵头制定《党建联建合作章程》,明确理论学习、工作联商、活动联办等制度,确保联建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在理论联学上,围绕数字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组织联建单位党员共学政策、分享案例,如2024年10月开展“共筑信仰•同享书香”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多元形式增强党员党性修养与协作能力,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思想保障。在工作联商上,建立例会制度、季度座谈、日常沟通机制,研究布置和落实年度联建工作,实时共享需求与资源,明确任务分工和资源投入,如2025年以“数字素养提升”为主题,计划开展60场公益讲座,校地企按职责分工推进工作,确保各项服务任务有序进行。
二、精准把握需求,建准社会服务主战场
党支部立足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学科专业优势,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制定“分众化、个性化”服务内容,实现重点社会群体全覆盖。
守护“银龄”,筑牢数字安全防线。针对老年人“不敢用智能设备、易遭遇网络诈骗”困境,开展“智护银龄・E路反诈”专项行动,课程紧扣生活场景,通过“数字助老”手把手教学智能手机操作,如为浦口区老山农场岔路口社区老年人演示导航地图语音搜索,解决老人“出门不认路”难题;另一方面“反诈防骗”结合新型骗局,通过案例剖析、情景模拟及防骗口诀提升防范意识,指导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截至2025年9月,已在20个社区开展服务28场,惠及2000余名老年人。
点亮“童心”,培育科技探索梦想。针对青少年AI知识普及不足、科创兴趣缺乏问题,打造“智启未来”AI科普品牌,构建“理论讲解+实践操作+文化融合”课程体系。在理论层面,用生活化案例解读AI原理,如2025年5月,在南京力人学校结合科幻电影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未来;在实践层面,开展机器人编程、AI绘画等活动,如2025年6月,联合学校开展“数智赋能成长・非遗传承未来”活动,让学生感受“科技+非遗”魅力;在文化融合层面,组织青少年走进高校实验室,在2025年7月“AI探索号”活动中,40余名青少年参观重点实验室、聆听院士故事。截至2025年9月,已开展科普42场,覆盖6000余名青少年。
赋能“骨干”,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针对社区工作人员“网络安全意识薄弱、数字治理技能不足”问题,同步开展“基层党员网络素养提升”专项培训。课程聚焦实际需求,一方面,强化“网络作风建设”,结合《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剖析网络言行风险;另一方面,提升“数字履职能力”,协助社区开发社区管理小程序,同步培训讲解实用技能,培训社区工作者成为“反诈宣传员”,扩大宣传覆盖面。截至2025年9月,已开展培训12场,覆盖800余人,增强了基层反电诈力量。
三、夯实支撑保障,建强社会服务主力军
党支部积极组织学院责任心强、专业基础扎实、热心公益事业的党员师生参加社会服务,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条件保障,推动社会服务取得实效。
组建多元专业团队。依托学科专业优势,联动学院其他师生党支部,牵头组建“AI科普宣讲团”“网络安全服务队”“数字助老志愿团”。“AI科普宣讲团”由12名党员教师组成,部分具备中小学科技教育经验;“网络安全服务队”由8名党员教师与研究生组成,有丰富的反诈与防护经验;“数字助老志愿团”吸纳5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经培训后协助开展教学与帮扶。同时,联合非遗传承人、社区工作者组建“跨界服务团队”,如邀请剪纸非遗传承人参与青少年科普课程设计,实现“科技+文化”深度融合。
建立业务提升机制。构建“岗前培训+定期研讨+经验分享”制度,每年年初围绕课程设计、沟通技巧等开展岗前培训。2025年3月,组织“银龄服务专项培训”,邀请社区工作者分享沟通要点;每月召开“服务研讨会”,针对老年人学习进度慢、青少年兴趣点差异等问题商议解决方案;每季度开展“经验分享会”,2025年6月,分享“用互动游戏提升青少年AI学习兴趣”方法,形成可借鉴的经验。
保障专项服务经费。积极争取学校、学院与联建单位支持,建立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学院党建活动经费提供专项经费用于课程开发、教材印制等;联建单位承担部分场地租赁、人员组织费用,如江苏凤凰新华书店提供场地与书籍,村(社区)负责宣传与人员召集,确保60余场公益讲座及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党支部通过坚持不懈地扎实开展工作,在服务群众、推动基层治理、树立品牌形象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截至2025年9月,累计开展活动100余场,覆盖6个区县的28个村(社区)和15所学校,直接服务超10000人次。其中,服务老年人2300余人次、青少年6200余人次、社区工作人员1500余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不少社区多次邀请党支部开展“返场”服务,并提出长期合作需求。在这些活动中,“数智乡村”党建联建、“智启未来”AI科普等项目成为区域内具有影响力的服务项目。 “校企携手AI赋能全民数字素养提升行动”项目获浦口区全民阅读促进会推荐,成为“艺术点亮乡村”重点合作项目。近年来,相关服务活动被《新华日报》《现代快报》《南京晨报》等主流媒体报道40余次,产生了积极且广泛的社会影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