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已在历史长河中凝固成碑,十四载浴血抗争早已熔铸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这丰碑并非冰冷的石砌造物,而是由3500万同胞的鲜血淬炼,其中有那么一批艺术工作者们,他们以笔为刃,用自已对国家炽热的感情创造出了一幅幅不朽的杰作。今天,让我们跟着小美主播,以徐悲鸿老先生作品《愚公移山》为代表,回首丹青背后永不褪色的抗战史诗和精神丰碑。
本期小美主播是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2022级插画专业的李沁怡同学。

李沁怡
2022-2023学年南京艺术学院优秀学生干部
2022-2023学年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奖
2023-2024学年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
2023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优秀成果奖
2022年艺创杯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银奖
徐悲鸿老先生是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的作品不仅完成了从传统文人画到现代性表达的范式转换,更通过对劳动者形而上化的图腾塑造,构建了战时中国的精神丰碑。

徐悲鸿


徐悲鸿画作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老先生艺术生涯的里程碑式创作,1940年代初期,徐悲鸿先生应泰戈尔之邀,在印度访学期间以跨文化视角审视家国命运,将战火中的民族脊梁具象化为抡镐执锄的普罗大众。将现实苦难升华为永恒美学。

徐悲鸿与泰戈尔合影

《愚公移山》
徐悲鸿老先生以印度模特原型,却在人物眉宇间注入“激扬而充满信念”的神态,这种超越地域的文化转译,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将小我融入大我”,在文明对话中坚守民族立场。其画价值已不仅是艺术珍品,更在精神层面传递了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在建设中必不可少的。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发表闭幕词,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七大之后的短短几年里,中国人民以排山倒海之势,推翻了一座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篇闭幕词,后来以《愚公移山》为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名篇。


“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中法建交60周年访问法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中三次提到徐悲鸿先生及徐悲鸿先生的艺术。多次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强调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回望历史,愚公移山精神在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习近平主席关于愚公移山精神的讲话
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愈发彰显出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个人的成长需要以家国情怀为底色,以逆境突围为锤炼,以责任担当为脊梁。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奋斗到底,必能达到。

徐悲鸿纪念馆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